同样是90后,他却蛰伏寺庙造佛像


当大部分90后忙着打游戏、买房的俗世之路,90年出生的蒋晟却在为杭州永福寺、厦门南普陀寺等著名寺庙做佛像修复和造像工作。受了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他在大二那年就皈依佛门。喜欢寺庙里的气氛,并跟随一位精通造像艺术的大学老师走访了很多中国石窟寺,深受感染。大学刚毕业,他就回到家乡厦门南普陀寺,专注地制作佛像。


12.jpg

蒋晟

90后造像师。

2013在厦门建立雕塑工作室“蒋家班佛教造像”。

www.jiangjiaban.com



山中岁月长

______


10.jpg


年轻佛像设计师蒋晟的工作室,在厦门上李的山上。从蒋晟工作室的阳台望出去,是大片的树林。伴随着林间鸟声的,还有从树叶遮蔽的人家院落里传出的鸡犬之声。这里距离热闹的马路以及海边景区并不远,依山的地利有些离群而居的清凉与安静,而周边山乡田园的环境也不失另一种意义上的接地气。


1.jpg


蒋晟大学一毕业就在父亲的工作室中开辟了自己专攻佛像雕刻的工作室,他回来从事这个看起来古老的行业,并没有经过太多犹豫。工作室里陈列着他这些年来的作品,各种佛像与他父亲的雕塑作品偶尔会交替陈列,倒也没有违和,圣俗之间无缝衔接,各自相安无事。大部分时候他就待在小小的工作间里细修佛像,一待就是大半天。


6.jpg

▲ 工作室处于半山院落中,作为雕塑家父子俩的工作室,院子自然少不了各处造景。



雕刻信仰的样貌

______


0.jpg


对蒋晟来说,一尊佛像的样貌或风格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从来就必须的。创造一种佛像的过程,更像是在表达内在形象的过程。工作室里陈列着几年前蒋晟所设计的一系列身形清瘦飘逸、衣纹如瀑布流淌而下的菩萨像。这种独特的制式一度成为他的造像语言,在长期缺乏专业设计和开拓钻研的佛教造像领域,这种气质的造像是一股清流,让太多人感到惊喜。


40.jpg


这组造像的神情,来自现存于甘肃某个小博物馆中的一尊宋代禅定菩萨像。这尊造像的上身很长,头微微向上仰起,流露出在他看来是禅定中的微笑。他说,“佛像在当时可能是最美好的人像,在看原作的时候总是会想象当时有那么一个人存在。”

 

4.jpg

▲ 二楼工作室分别是展示区、会客区,以及工作间。




以惭愧之心造像

______


8.jpg


人们总是很愿意期待这个气质沉静、风格简约的年轻人更多作品,但可能在蒋晟看来,“为佛造像”始终是一个让人“惭愧心起”的工作。在信仰话题上,蒋晟总是聊得很节制,他更愿意分享造像的技艺和过程。然而在造像的时候,他并不完全是“艺术家”,也不完全是“匠人”,而是更接近一个在宗教艺术创作中,完成自我觉知的信徒。


5.jpg

▲ 蒋晟工作的地方并不大,工作台上放着准备精修的佛像。



记录“流浪的神明”

______


3.jpg


前不久蒋晟与摄影家许晓东、谢少杰出了画片集《流浪的神明》,这是一本陆续拍摄了三年,由厚重的木片包装的书籍。几年前蒋晟关注起了寺庙中的闲置神像,在闽南的民间信仰习俗中,常常会有一些因为“不适合”而丢弃的神像。


而安置这些神像的场所,通常是寺庙的某个角落。这些曾经给人以安慰的神像,因为各种变故而走下神坛,甚至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人间遭遇。蒋晟以一种不失庄重的方式为这些佛像拍摄肖像,并上配文字。当偏安于洞穴中的一大批破碎神像呈现在眼前时,不由得让人为这巨大的落差而震撼。


2.jpg


如果说造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缘起,那么“流浪的神明”则是在呈现因缘离散的破败。有趣的是,这也是蒋晟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对人与神佛关系的体察。他以“众生相”来概括这些神像的表情,原本“无相”的神佛,在被赋予形象之后,也像人一样有着钟钟变迁。


没有人可以阻挡的“生、住、异、灭”的变化脚步,神像如此,曾经供奉这些神像的众生更是如此。山中造像者,在了解佛像的无常变迁后,完成对生灭玄机的解读。




新刊订阅.jpeg

01.jpg

全年订阅更有好礼送,
赶快来购买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他集合美好事物,开了一间如同家的旅店
下一篇
把幸福时光变成诗,旅行婚纱照拍摄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