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做“垃圾”,也有重塑和再生的可能


人们总是希望那些“有用”的事物能够永恒,而将无用之物界定为垃圾。而事实上,最后存世时间更长的,往往是那些“垃圾”。据说无以计数的塑胶垃圾已经在太平洋上找到了他们的栖息地,甚至形成了“第八大陆”。或许对于大自然而言,最难消化的负担,并不是这些垃圾,而是人类源源不绝的欲望。


0.jpg


在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上,有一片由无法降解的塑胶垃圾所构成的“第八大陆”,这片由400万吨塑胶垃圾组成的漩涡,有着相当于二十个台湾大小的面积。有一份研究估计,到了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甚至会比鱼还多。海洋中的海鸟和鱼类常因误食塑胶而被噎死,或因胃里塞满塑料而饿死。而最微小的塑胶颗粒,也会透过食物链而进入人体。

 

1.jpg

▲ 即便是在塑料垃圾较少的北极海域的海水样本中,也能可看到蜉蝣生物与微塑料共存。



塑料垃圾的“出路”

______


好在,始终有一群人在寻找这些“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的出路。早在2001年,印度一位化学教授拉贾戈帕兰·瓦苏德万已经开始研究塑料铺路的可能性。第三世界国家对于保护环境有着更迫切的需求,也往往会采取相对直接的方式——将塑料瓶、塑料袋煮融了混上沥青、直接放到大锅里炒。最后用所得到的材料铺路,这种方式可以减少15%的沥青使用量。


2.jpg

▲ 目前印度已经有5000公里这样的塑料公路

 

看似异想天开的印度塑料马路,却影响了英国人托比·麦卡特尼。他发现家门口用沥青混合沙石铺成的路面常常需要修补,而在高温曝晒下,沥青还可能散发出多环芳烃类致癌气体。于是他拉上两个朋友,开始仿照印度人研究起塑料垃圾铺路的可能性。


5.jpg

▲ 塑料马路的原料来自于回收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甚至农场里的垃圾。


作为铺路材料时,塑料本身难以降解的特性反而成为了优点。三人用熔融后的塑料反复实验,最后终于研究出适合铺路的混合物“MR6”(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三个人加起来有6个女儿,呃)。


3.gif


经过检测,麦卡特尼团队证明“MR6”十分稳定,它的坚固度超出沥青路面60%,更为耐磨,也更适应温度变化,不会在低温时开裂,也不会在高温中融化。如今这种塑料马路已经通过了英国和欧盟的检验认证,证明了安全性。


4.jpg

▲ 如今这种比沥青强度更高,还比沥青便宜得多的“塑料马路”,在英国坎布里亚、卡莱尔等地已经铺就。图片via macrebur.com

 


“垃圾人”艺术

______


艺术家 Haschult 从1996年起就开始了他的“垃圾人trash man计划”。他经常使用大量电脑零件、废金属、瓶子、可口可乐罐等以及工业废弃物,充填出一千座、高180公分的“垃圾人”,并在世界各大景点展示。如今这些“垃圾人”的足迹已抵达罗马的人民广场、巴黎新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中国的长城、埃及的吉萨金字塔、瑞士的马特洪峰前等。人类文明与“垃圾人”的对峙,似乎也是一道意味深长的风景。


6.jpg

▲ 艺术家 Haschult的“垃圾人”作品


2010年 Haschult 在意大利罗马设计了一座“拯救海滩酒店”(save beach hotel)。酒店里里外外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从欧洲各处海滩所捡来的垃圾。酒店长15米、宽12米、高8.5米、重达五十吨。这栋上下两层,共五间房的酒店,不仅可供游人居住,也展示着人与垃圾平等共生的可能性。


7.jpg

▲ 原本侵蚀着海洋生态的人类废弃物,也能成为供人休憩的居所。


8.jpg

▲ 酒店的內饰细节也由“垃圾”制作,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动用了四十名人力建成。



回收塑料的逆袭

______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回收塑料作为他们的设计素材。美国加州的设计师 Carter Zufelt 和团队一起用废弃的塑料袋做了一系列产品,包括文具盒、笔筒、收纳盒、骰子、板凳等。在设计师看来,这些产品不仅是好看的,更是有实际用途的。


9.jpg

10.jpg

▲ 这些产品上都能看到不同颜色塑料袋的痕迹,在块面上形成自然的云纹效果。

 

11.jpg

▲ 尽管这些产品如今已是一个取消的众筹项目,但仍拓展了废弃塑料再利用的可能性。

 

而荷兰工业设计师 Dirk Vander Kooij 使用大量回收塑料,用来制作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桌子。桌子名为“熔炉”(melting pot tables),有着堪比大理石色泽和坚固度的质感。在设计师看来,这些由剩余材料制作而成的桌子,每一张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纹理,太具有吸引力,早已不再是“垃圾”了。这些特别的纹理,仿佛仍然保留了它们前生的历史、颜色与图案。

 

12.jpg

▲ 这些华丽的图案和色彩大胆又具备时尚感的桌子,每只都是独一无二的。


14.jpg

▲ 这款作品在上海 AUNN coffee 可以见到

 


没有垃圾袋

一种“短命”的垃圾袋

______


生活在福州的三位年轻人,也同样对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到的塑料袋产生了担忧。有一天他们发现,很多垃圾袋里装的垃圾不见了,而垃圾袋本身却变成了新的垃圾,为此他们制作了一种“短命”的垃圾袋。从表面看起来这些袋子和一般的垃圾袋并没有太大区别,然而它们却是由玉米、甘蔗、谷物等可再生资源制成,每个垃圾袋都只有十个月的使用期限,十个月后都能够完全被生物降解。

 


16.jpg

▲ 可降解的垃圾袋。没有垃圾袋 CNY 30/份(25个装)

微信:打嗝(burp140330)


17.jpg

▲ 看起来与普通垃圾袋一般无二的“没有”垃圾袋,却是用玉米皮、甘蔗纤维、稻谷糠等可降解材料制成。


也就是说,当普通垃圾袋需要和垃圾进行分离后才能进行堆肥时,这款“没有”垃圾袋可以直接和厨余一起堆肥,不但不会产生新的白色垃圾,垃圾袋本身所具有的有机成分还可以回馈土地。


18.jpg

▲ 不会产生新垃圾的垃圾袋


因此这款“没有”垃圾袋,是本身不会成为垃圾的容器。同时在这三位年轻人来看,“没有”不是消失,而是意味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它们可能只是暂时放错地方。”换一个角度看垃圾,也是转换我们对待环境的一种态度。


19.jpg

▲ “没有”垃圾袋的三位发起人分别是设计师、性教育者、媒体人,她们身体力行,试图让生活“没有”垃圾。

 


再生的佛像

______


在有着美丽海岸线的厦门,也同样有着海滩上不可降解垃圾过剩的困扰。在佛教造像师蒋晟看来,世间种种事生灭变异,美丽的海洋也不例外,而我们能做的则是以澄明之心来面对这一切的变化。


20.jpg

▲ “海洋固体废弃物公益行动”由厦门陆海环保公司与蒋晟共同发起

 

21.jpg


捡拾后的垃圾经过分袋打包,再经由陆海环保的技术,筛选出牛奶盒和纸饮杯分离成纸浆和塑料膜,经加工处理去掉大部分纸浆后,最后把剩余的塑料(含少量铝和纸浆)熔铸成干净的可再生铝塑料。


23.jpg

▲ 佛像“再生”的雕琢过程


24.jpg25.jpg


蒋晟将这些回收材料塑成一尊观音菩萨像再生像,从被废弃的“垃圾”到具清净相的菩萨像,也是万相变化、没有唯一真实面貌的表达。此像供奉于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以此昭示人们共同保护我们的海洋,让世界转染成净。

 




新刊订阅.jpeg

0.jpg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春光初夏,Pantone范儿穿搭
下一篇
如果墙会说话,听得见故事的家给我来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