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Life 生活复元 | 开工了,开心吗?请查收心理咨询师的安心锦囊


不论在家还是办公室,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开工”状态。有的人还没回过神,有的忧愁职业前景,有的已经开始考虑辞职。昨天,在LOHAS乐活杂志官方微博#ForLife生活复元#乐活答疑间 第三期,我们邀请拥有丰富危机干预经验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企业培训师卢美妏,来聊聊复工潮下,怎样重拾平衡心态?

以下呈现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答,希望能为你带去一些口罩也无法提供的安全感。


  复工了,还是有点慌  


在地铁上会不会偶遇潜伏期感染者?按电梯会不会接触传染?除了疫情带来的压力,已复工的人群也许还得直面种种“患得患失”。卢老师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与认知功能息息相关,也就是心情好,事情便容易做好。在职场心理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人们比较能够正确处理问题,抗压性较高,下判断时更迅捷准确,团队合作也顺利得多。因此当口罩与防护意识拉开了人与人的身体距离,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调试技巧来稳住心态,并尽力弥合信任感与凝聚力。

Q1:始终担心复工后人群聚集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健康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上,很无力,该怎么办? A:先来3次深呼吸:吸气,6秒;呼气,6秒。疫情还不明朗,担心感染、失去控制感都是常见心理现象。返工后,我们能做的便是把基本防护做好,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触碰眼鼻口,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同时,可以分三个步骤来应对当下的焦虑:首先,了解资讯并评估个人身心状态。包括认识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症状、通报流程与医疗资源,不被道听途说所影响;了解所在地的防疫政策与措施;粗略评估自己是否为易感人群;上班路上会经过高危区吗;身体是否有症状;心理、情绪与睡眠状态是否与平常有显著差异……然后,进行身心照护与调适。保持正常作息、适量运动与充足睡眠;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听听音乐、看看书、和同事讨论工作,确信生活还在掌控之中,避免过度焦虑与过度刷手机而造成的替代性创伤(微信微博可以设定分组,选择靠谱的信息获取渠道)。当然,还得适时向医务单位或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协助。照顾好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Q2:复工后,与外界的真实沟通多了起来。不同人对当下有不同的信息摄取量与反馈。这种信息差让我更加焦虑。该怎样在不同人的不同情绪中保持平衡?

 

A:知识就是力量,但资讯太多会让人失去力量。


复工后,您可能会接收到更多元的信息与情绪。但过量接收情绪性信息、缺乏具体有用的解决方案,会让人陷入更大的焦虑中。


同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每个人主观上都会认为自己的经验是真实的,会以自己的感受为基准。而交流的过程,就是大家在释放表达和倾诉的需求。这个需求很强烈,因为它能纾缓情绪。


所以您可以将别人的议论视为对方主观的表达需求:TA只是想说出来。不需要探究细节,也不一定需要核实(当然,太过夸张时还得提醒一下)。同时,尽量多关注行动方案:如何解决问题?他们做了什么?留意正向能量。Q3:怎样克服对疫情的习惯性关注,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  A:具体的操作方法可参考Q1。面对疫情,我们能帮上最大的忙,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尽力维持社会运转。


好好防护、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就是“该做的”。此外,关注疫情进展,有需要的时候适时贡献力量,就是“能做的”。


 

Q4:疫情对很多企业的影响已经初现端倪,我每天在对疫情和对职业的隐忧中徘徊,该如何疏导?  

 

A:若一家公司被猝不及防地击倒,那也许说明,它也可能被其他事件击溃。


况且,我们面对的问题,分为“可解决”和“不可解决”。人们很容易因为“不可解决”的问题耽误了“可解决”的问题。  


我们能自我防护,并提醒身边人提高意识,但疫情的发展及后续影响对你我来说都是相对“不可解决”的,它需要更高层面的干预。


因此,不如把关注点拉回自己身上,聚焦于“可解决”的问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吗?未来五到十年的职业发展蓝图是什么?自己的职场优势是什么?不可取代的可转移能力有哪些?现在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如何?所在城市有哪些工作机会?也可以从职业生涯的三要素问自己:现在的工作对你来说有意义吗?喜欢/开心吗?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吗?为自己做点什么吧。

Q5:同事、朋友、家人多有抱怨,本来比较淡定的我,现在也非常焦虑。我该怎么让他们在保持警惕的同时平复情绪?我又该如何保持理性? 

 

A:人类天生需要互动,本就容易被影响。这段时间,人们失去了原有的社交活动,只能在线上浏览、传递信息,情绪难免互相牵动。


您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一方面希望身边人保持警惕,一方面想抚慰TA们的情绪,同时自己还要保持理性,这是很难兼顾的。当您的标准与期待过高,压力也很容易过大,且会自责,反而失落、沮丧。


别想着同时进行这么多任务或辩论是非对错。先付出你的关心,并与身边人进行靠谱的资讯流通。问题会慢慢被疏解。




  居家办公,你开心吗?  


不出门的安全系数当然更大,可当工作的时间、空间骤变,居家办公就安逸吗?在问答之余,卢老师针对自我疗愈与心理危机干预分别推荐了几本书,虽然疫情结束后才是出现心理症状的高峰期,但无论在外还是在家,普通职场族都时时觉察、勤于心理防护吧。

▲ 《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盖伊·温奇)及《心情词典》(蒂凡尼·瓦特·史密斯)


▲ 《创伤与复原》(朱迪思·赫尔曼)及《创伤的积极力量》(Fredrike Bannink)Q6:近期开始居家办公,但休息和工作的界限变得很模糊:在正常已经下班的时间,我还在回复工作微信;在正常上班的时间,一直有家事来打断工作。有时凌晨想起未完成的工作,也会下意识地在微信群中发言。这种状态让我很困扰。A:居家办公最容易遇到的就是“界线模糊”,包括时间界线模糊、空间界线模糊,还有跟家人之间的界线模糊。您可能面临时间界线模糊和空间界线模糊。时间界线模糊,是说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休息,没有很明确的界线。空间界线模糊,指本来用作休息、休闲的空间,现在也要用来工作,可能会忍不住想躺上床滚来滚去,或是工作时被家人干扰。此时,要建立规则、建立清楚的界线:只是工作场地换了,一切都要比照正常尺度来上班。譬如,几点到几点做什么、几点到几点休息,都要有清楚的框架;或划定一个专门办公区域,可以是某张桌子、某个角落,进入这个区域后就只能工作,想要喘口起或休息时,暂时离开这个空间。Q7:居家办公,和家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差。父母完全不能理解我的办公方式和时间。请问有什么办法吗?  



A:您遇到的状况属于“家人界线模糊”


一方面,要对家人“说清楚”。非常清楚地说明自己的工作情况,几点到几点是工作时间,请不要打扰,如果需要帮忙可以在几点到几点之间进行,让家人明确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什么时候不行。


但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特别注意是否“一致”。不要经常分心或做无关的事,那会让家人觉得很不一致:不是说在工作吗,怎么又开始撸猫,那帮忙倒一下垃圾应该也可以吧?



Q8:居家办公后,所有的沟通都转成了线上,得随时standby,我感觉自己有些“线上社交恐惧”,但因为工作关系,我需要不断地处理这种逃避感,该怎么办?  


A:有时抽离,缓一缓,便会让情绪好些。


也建议厘清,是什么让您对线上社交有恐惧感呢?是害怕讲不清楚?还是觉得要随时在线?面对问题,我们的情绪可能像一团混乱的毛线球,交杂无序。要先搞清楚这团情绪是什么,才有办法进行后续处理。



其实,通过社交app与朋友互通靠谱资讯,或与同事协作完成任务,都是有意义的社交。


 

Q9:在家时玩得太嗨了,开始在家办公后,领导远程控制我工作、视频会议,有点受不了,我好不容没生病,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在考虑辞职了


A:放假时您在家做的都是跟工作无关的事情,现在忽然要在家工作、被领导控制,自然会产生自由受限的窒息感,进而有辞职的想法。


在谈辞职之前,请先冷静思考,辞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为了“追”,还是“逃”?很多人会因为一时情绪、厌恶某个领导等因素提出辞呈,这类型的辞职是“逃离”原本工作而非“追求”更好的选择,往往在新单位又会重演类似的职场困境,一直哀叹换不到好工作。


无论有没有新工作等着自己,一定要先确认:自己辞职是为了“追”,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千万别“逃”到一个不喜欢的单位。



而当人们对“辞职”这两个字起心动念,它就像小虫一样,让你心痒痒的。若有兴趣,可参考我过去的文章评估5个“转职思考维度”,再决定是要辞职、还是留在原本公司努力做些调整、争取更好的发展。Q10:长期的“自我隔离”让我失去了与人交流的热情以及接触新鲜事物的想法,如何回归“正常状态”?  A: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的所有困扰都来自人际关系。”既然人际关系如此麻烦,为何我们需要社交呢?躲起来过日子不就好了?


但人类的天性之一是社交。从fMRI磁共振成像研究可以看出,大脑对危机社会网络、人际关系的威胁,会感受到和生理受伤相似的痛苦。简单来说,失去挚爱、削弱社会联结,使我们的大脑感到受伤了,情绪也被影响。可就算一时失去交流的热情,但内在需求还是有的。


可以从有意义的社交开始回归“正常状态”:与家人朋友的线上互动、与同事的协同合作、关心他人等等,这些“合作”与“关心”的交流方式能稍稍削弱痛苦,使人获得内在疗愈。



Q11:已经很久没有接触人群,有点害怕公共场合了,怎么办?  


A:害怕人群和公共场合可能是由于疫情下的焦虑,和长期待在家共同造成的。在公众场合中若是感到紧张恐惧,可以给自己3个深呼吸,或暂时离场。


心理学中的人群恐惧症,就是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的忧虑与恐惧,建议您可以评估:自己是平常就有点这种情况?还是只因为疫情而产生?


建议您先努力重建线上社交圈,多与家人朋友联系,专注于眼前的美好,运用正念的方式体验当下。


大多数人在疫情结束几个月后(严重者几年),心理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便会慢慢好转。若依然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没有调适过来,甚至影响了身体状态,可以做全面的健康检查,并寻求心理专业人员协助。




Q12:我好像失去了时间感,这是某种“失衡”的信号吗?  


A:失去时间感,很可能也会伴随意义感的丧失。当没有时间感,工作、生活、人际好像也失去意义,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您可能要先评估,这种失去时间感,是暂时的作息不正常,还是全面的对时间、对意义失去掌控。


长时间在家,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常态,可能很快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也会对目前处境和未来发展抱持负面态度,进而产生沮丧、孤独、被遗弃感。您提到的丧失时间感,也许便是其中之一。


初步应对方式可参考Q1,从自我觉察开始(是否有不寻常的情绪起伏、孤独、失眠、多梦、易疲倦、胃口差等),进行自我调适。


图片来自网络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乐活健康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心理咨询师教你应对疫情时期情绪压力


假如没有了蝙蝠……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魔法小屋,我的梦想家
下一篇
今天分享的,有几分特别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