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的牛耕部落”,祈愿今秋是好秋

尽管暑热未消,但立秋过后的时节往往关乎收获。我们曾经在初夏“云探访”过贵州的牛耕部落,当时刚插秧不久的水稻如今已经抽穗扬花,像有牛哥所说“祈祷金秋是好秋!”带着这份祝愿,一起看看每粒从田间到民间的种子背后的水土与故事吧。



牛耕部落守望者



贵州省黔东南州,洋洞位于黎平、剑河、榕江交界的侗乡48寨中心,先民开垦的数千亩梯田给这个古老的村落上了富有生气的色彩。山沟里、梯田上、田坝中,以牛为力的传统耕作场景渐次呈现,若是在初夏造访,还能在田里错落的秧苗中依稀辨认出“牛耕部落”的字迹。



“我从小就生长在洋洞村的下洋洞寨,75%的森林覆盖率、干净的山泉水、海拔高差800米的梯田,满足了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红薯、豆类、辣椒等等在这里都可以种,最多的还是水稻。”杨正熙向我们提及当地丰富的物种时满是自豪,竭力守护传统牛耕方式和当地作物的老种子,是他这些年的心血所在。


2020年“五一”之际,杨正熙作为脱贫攻坚的代表,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表彰大会,他说这是对传承“中华牛耕”的鼓励和鞭策,而其背后“藏种于民”的初心和坚守,或许这片土地是最好的见证者。

▲ 杨正熙,“有牛哥”,现为中国贵州省级科技特派员,牛耕部落党总支书记。牛耕部落是“中华农耕文明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存地”,当地村民传承的牛耕,以牛粪腐熟作为肥料,食物链除虫,原生环境加上生态的种植方式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

“父母培养我和弟弟上大学很辛苦,我也想改变家乡人的生活”。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尽管父亲希望杨正熙能走出贫困的故乡,他却对家人和故土感念不忘。先后就职于林场、林业局、乡镇政府的他,在2012年主动辞去了镇党委书记的职务,请缨到村里负责物种调研和保育项目。


珍稀品种往往都在偏远的山村,杨正熙就每天开着破旧的皮卡车,走村串寨收集濒临消失的古老种子。村民用一种叫高杆芒粳米煮的米汤哺育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名叫穇子的作物,在仓库搁置了四五年后被杨正熙种活了......“这里的水稻从1982~1984年间的178种到现在60种,每一粒留下来的种子都有存在的道理,甚至许多有价值的部分被我们忽略了”,他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


“因为这里的海拔落差大,土地并不多,文化也相对落后,想要改变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靠引入外来的技术、物种容易水土不服,还是要因地制宜保护好自己原有的作物,让市场接纳我们。”


受一位侗族教授启发,杨正熙意识到,在冷库中保存并不一定能延续种子的价值和文化基因,“流失的品种太可惜了,总要有人去尝试保护、活化它们。”于是,他在当地发起了一项“全域有机” 的中华传统农耕复兴计划,号召联合全村人在梯田上恢复传统的鱼、鸭、稻共生的耕作方式,这也是牛耕部落的缘起。



有牛比有机“牛”


其实,杨正熙还有个村民们更熟悉的称呼叫“有牛哥”。“您自己家也有牛?”他笑呵呵地回答:“我有两头牛。”在传统侗族人的心目中,牛也被他们视为家庭中的一员。侗族是水稻民族,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而牛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生态循环模式,随农耕文化发展延续了几千年。“一头牛每天可以产出50斤牛粪,一年近2万斤,是稻田里天然、优质的有机肥来源,能满足一家几亩地的需求,连耕地上的杂草也被充分利用,水稻不会有病虫害, 长得就更健康。”相比机耕可能带来的机油污染,这种农耕方式更“绿色”。“我们处在长江、珠江上游,保持干净的水质也很重要。”在“有牛哥”看来,“有牛”比“有机”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态“潮流”。因此,他呼吁当地的家家户户养牛耕地。“洋洞现有500多头耕牛,应该是当今中国最密集的现役耕牛地区。”用他的话说,这里是“中华牛耕的传承地”。保护作物多样性的同时,“有牛哥”也希望能为这片干净的土地做些事,让乡民们的劳作有所归宿。他坦言自己也曾苦于缺乏有认同感的人一起做这件事,发现种子后要找人认养、种植、观察、记录......然而大多数的青年人都去外地务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这种分离所造成的代沟让当地缺乏了一种延续性。“有牛哥”心目中的牛耕部落不仅仅停留在耕种这一环,今年开始,他自己下田少了,把水稻交给信任的合作者育苗,留出时间考虑怎么用生态的方法做好产品,被市场接纳,让田间的稻穗变成更多人碗里的米饭,以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我们交流前几天,他正忙着牛耕部落的第五届“千牛同耕”活动,梯田间的“牛棚”客栈、特色食宿吸引了都市人来此体验纯粹的田园生活,激发这片土地更多潜在的能量。



米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平衡


和“有牛哥”交流期间,他几次提到了Abovefarm的创始人Ada,这位曾经的媒体从业者,如今以在农业中探索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为使命,是一家专注可持续农场评级与传播的独立非营利机构创始人,足迹遍布全球数百个有机农场,也是和“有牛哥”一起为保护种子多样性而努力的同行者。


从2016年第一次在牛耕部落大开眼界到现在自己的饮食习惯也从白米饭变成杂粮饮食,这得益于Ada对自然不断加深的认识。“去了洋洞才知道原来稻米的品种如此之多,不仅稻米颜色、形状、口感丰富,城市人并不熟悉的各种水稻生长状态也千差万别。提起杂交稻,就会想起尊敬的“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他的努力帮助人们告别饥饿的过去。而未来,我们将不仅满足于吃饱,更要从考虑饮食丰富性和健康的角度选择,探索可能性。”



“因为我们对自然的了解有限,很多农业老品种也让未来新品种的诞生失去了基石。”这与“有牛哥”的种子保育不谋而合。2017夏季,Ada去中国台湾考察一个种子博物馆,“‘有牛哥’托我学习记录,因为他就一直想在牛耕部落建个种子博物馆。”


现在“黎平种子博物馆”里收藏着“有牛哥”收集的180个农业物种,“而且旁边就是一块块老品种活化田”,Ada说。这些种子并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通过研究、选种,“有牛哥”将特色的品种交给有耕牛的乡亲种植,发展梯田上的中华农耕生态农业。有牛哥还为这些老品种做了一个品牌,叫“有牛米”


▲ 黑禾糯

“因为贵州本来就是我国种质资源特别丰富的地方。”2019年,Ada和“有牛哥”提出了“千种计划”,寻找和保留当地1000个本地农业品种,“虽然不是所有种子都有机会成为消费者的盘中餐,但“千种计划”希望通过市场化路径,把部分老品种从收集、活化、量产、 销售这根完整的链条串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在走访各地的五六年间,“尽管所看到注重生态平衡、可持续的农场变多了,但比例上仍然是少数。”这是Ada的体会,“单从稻米而言,它的多样性就是自然生态的最佳礼物。”也期待未来的健康饮食,我们可以尝到更丰富的自然食粮,不仅仅在于舌尖的味道不同, 也饱含来自大地的多重能量。




一方水土一方稻


一粒种子里有一个世界。田间沃土和阳光雨露的滋养,伴随水稻经历了怎样的生长时光?你知道自己平时吃的是什么米吗?它来自何处?在古老而丰富的种子面前,我们也请教了有牛哥,试着透过沧海一粟去看一看。



 

根据水稻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不同,可以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早稻: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稻谷,多在4月播种,7月中旬收获。目前,国内通常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为早籼稻,一般作为工业粮或储备粮。

中稻:生育期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生长期为120~150天,一般在早秋季节成熟。

晚稻:生育期较长,成熟季节较迟。由于晚稻的成熟灌浆期正值晚秋,昼夜温差较大,稻米品质比较优良。

 

根据一年中在同一块田中收获的稻的次数,分为单季稻与双季稻(南岭以南,部分三季稻)

单季稻:一年只收获一季水稻。主要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长江流域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南方部分丘陵山区也有种植。

双季稻: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长江流域多为一年两季,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 台湾、海南、云南南部,多为双季稻, 部分为三季稻。



 

根据形态特征、生理功能以及栽培特点等差异分为粳稻、籼稻和糯稻


籼稻:种植于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米粒形状偏长,粘性较小,如丝苗米。

粳稻:种植于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温度较低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成熟一次,米粒形状偏圆,粘性较大,如东北珍珠米。

糯稻:在南北方均有种植,分粳糯与籼糯 。煮熟后即糯米,较软、粘,粳糯的粘性强于籼糯。



 

根据育种方式与生产种子的繁殖方法差异,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


常规稻:历史上的农家品种及现代改良品种,其生产种子由纯系繁殖。

杂交稻:根据稻的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由自然突变或人工杂交选育而成的遗传性雄性不育系与相应的恢复系配制成的杂种第一代种子并投入生产。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 中国水稻研究所根据种植水稻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方面,将中国稻区划分为6个稻作区(及16个亚稻社区)。本版地图仅为示意,图表信息来源:《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公开资料整理。

◐ 内容整理编辑自《LOHAS乐活》杂志。图_受访者提供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乐活方式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深耕”乡村的这些年,他们发掘着土地于种植之外的可能她们的作品,都有哪些脉脉含情的力量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比鲜花还惊艳的积木花,看看花艺师是怎样玩的吧~
下一篇
乐活专栏 | 曹小优:有没有一颗恒星,维持你生活的运行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