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P100 vol.44 | 对话刘佳玉:万物皆有连接

中国青年艺术家刘佳玉大部分作品所阐释的是人与自然的联结。水,则是其作品中“出境频率”很高的元素,象征着巨大的包容性与时间的暗语。水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元素也因此浮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形象,它连接了自然,连接了观众。而在刘佳玉的作品空间中,水是“自然”,作品是“自然”,观众也是“自然”。


刘佳玉

如果要在画廊空间内捧出一段溪流,并体现创作者贴近自然物事之时的“灵犀”一动,你会怎么做?艺术家刘佳玉说:“如果在50年前,我可能会‘截流’一段小溪,把石头、沙床之类的都运到画廊里,将它做得像大地艺术一样。”但时至今日,成熟的技术可以为这条溪流加上日光或月光的反射,也赋予它如同奔涌于山地之间的流动感。 


▲ 刘佳玉

于是在2017年,当刘佳玉创作数字投影作品《河边The Riverside》时,她在北京找到一条穿过长城的小溪并将其选段截流,将干涸后的河床使用FARO进行3D实地扫描,获得沙床的立体真实模型,再通过对最终呈现形态的选取,使用CNC数字机床将其制成长8米、宽3.5米的混凝土河床。


作品在伦敦展出时,经实时渲染后,最终使用6台高清投影仪进行与泰晤士河同样自西向东的河流映射。刘佳玉借助科技,通过数据转换和空间拼贴,完成了对这段溪流的再创作。


▲ 作品The Riverside(《河边》)虽然科技赋予作品更先锋的视觉效果,但对刘佳玉而言,科技,是在当下用来传递所思所想的手段。“艺术作品本身的创作语言和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技术就应该像是画家的画笔、雕塑家的泥巴,运用起来该自然而然。” 在刘佳玉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常能看到将不同场景相互嫁接的现象——《伫林染天Tracing the Sky》,是将北京西山景象带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古老建筑,《谷边The Side Valley》是将瑞士汝湖的俯瞰景象迁移至北京,《冰屿Iceland》则是冰岛秋色与三亚的碰撞……这些在地理意义上看似毫无关联甚至互斥的空间,对于刘佳玉而言有着微妙的连接。在她看来,人类与自然具有一种天然的互动力——互为观察、互为自然。她大部分作品所阐释的,正是人与自然的联结,而那些走进展览空间的观众,也是作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看到作品时,意味着想象的开始,而非结束。人、作品、观众形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作品空间。 ▲ Tracing the Sky(《伫林染天》)刘佳玉将在北京家中遥望西山的记忆,用水墨粒子与沉睡漂浮动态效果带到英国曼彻斯特那维多利亚时期的古老建筑内


▲ Iceland(“冰屿”):将冰岛秋色带至三亚满是岩石、河流与热带植物的公园里


▲ The Side Valley(“谷边”):将在瑞士汝山谷顶俯瞰汝湖的所见迁移至北京CHAO艺术中心展馆内,东八区与东一区再次相遇

“可能对于人类来讲,自然是一种自然,那么对于自然来讲,人类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将不同场景和空间进行嫁接和拼贴,能够“置换”出新的空间,当观众走入其中,会有“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在这些作品空间中,作品即是“自然”,观众也是“自然”。


水,是刘佳玉作品中出境频率很高的元素。除了展现水的包容性,她也让观众以此出发,思考更多关于自然、时间的议题。“水与时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样无形,且没有方向,所以我经常会让观众在作品前通过水的不同视觉效果去感受时间”。而2020年底的新作《逆流而上In the Flow》,则将几亿年前浮沉海底的景象通过渲染技术重现在破海而出的高山上,观者伫立于此,可感知地球几亿年的变迁。以科技为途径,艺术与自然终能相互渲染。

▲ In the Flow(“逆流而上”)◐ 原载于《LOHAS乐活》GWP100特别号    文_jingyu、xuying     编辑_Shae    图_受访者提供GWP100 的logo,由“100”演绎而来。“0”让人想到“圆”,继而联想到女性、地球,它和谐、包覆、柔软、安全、圆融且具有循环意味。logo中突破常规而重叠的两个“0”元素,也近似细胞的生长与裂变状态,呼应“可持续发展”主题。logo设计_WED Creative Agency

GWP100 vol.38 | 对话王淼:给无境的海以蓝

GWP100 vol.39 | 对话黎达:多一名潜水员,就多一位海洋守护者GWP100 vol.40 | 对话刘佳:洞穴环保矛盾,真的越来越尖锐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GWP100 vol.43 | 对话钱海英:走到自然中,我们不是过客
下一篇
六层“肚皮”的盒子可以变身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