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趁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到来,一起去往我们曾溜达过的被誉为“博物馆”的城市,看看2020年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泉州城有什么魅力吧。
“半城烟火半城仙”是泉州的专属形容词。
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而形似鲤鱼的泉州古城则如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
不需刻意探寻,
写满文化的历史碎片就会与你撞个满怀。
青马:这座城就是一间书房
晋江穿过全境的泉州,气候温和,得名“温陵 ”。而“ 刺桐城”之誉,源于五代时环城遍植的刺桐树。
北京人青马说,“跑过许多地方,去西藏待了两个月还是回了家,却没想到被泉州留了下来。”作为导演兼设计,她对泉州城的视角与认识更富有层次。2017~2018年,拍过一部泉州24节气的纪录片;两年前,她和泉州人李以健老师(泉州老李)一起创立了“一茶书房”,始终从未停止对这座城市的探索。
“我心中的书房不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和满架书籍,更是能让思维自由发散的一方天地。对于我来说泉州就是一间书房。”
▲ 泉州古城里有不少与鲤鱼相关的装饰
鲤城之中,绕不开开元寺。青马说:“我刚来泉州就住在开元寺对面的老房子里,寺庙就是我的后花园。”如今她搬去了西街的另一头,“那段现在像酒吧一条街,曾经的香纸店也变成了奶茶店。而我更喜欢透过店铺的门面,走到巷子深处看看聊聊。”
很多人家门楣上都会刻着透露自己宗源的郡望堂号,从门口就能读到些信息。除了开元寺,涂门街的关帝庙、清净寺,南俊巷的承天寺、中山路尾的天后宫,东街新府口的元妙观,还有城中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各派宗教殿堂密布于泉州城,让它无愧于“世界宗教博物馆”之名,背后的故事也就更多了。
青马和老李推出了一套关于泉州文化的课程,尤其在去年,围绕文庙和甲第巷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索。立在甲第巷口的欧阳詹雕塑和巷子里的欧阳詹故居显露着这条巷子奠基人、泉州第一进士的地位,朱熹曾为其所题的楹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就是巷名的来历。老李曾经花了多年时间收集欧阳詹的故事,撰写欧阳詹小传,这也是他们课程中的重要一环。
▲ 甲第巷25-5号 屋檐上的瓦将军近照
老厝中留有大家、名士的岁月痕迹,而通过屋子的细节也能以小见大,25-5号屋顶上骑狮的瓦将军,和风狮爷一样,出自“厌(读作yā)胜”之说,是闽南民间的辟邪之物,能保护房屋和一地的平安。同时他们也受邀给泉州古城讲解员进行培训,把对这座城市的发现传播给更多人。
去年,他们对泉州的清源山进行了细致的踏勘,尽可能找寻到所有遗留在这座山上的故事,触碰先人的行迹笔触,让历史变得生动真实。“ ‘ 扫 ’ 村子是我的常态”,青马和我们说道。每一次幕天席地的探索让她不知疲倦,甚至乐在其中。
一茶书房📍泉州鲤城区甲第巷88-1号达真:“美好生活”在西街相聚
“每个月农历廿六,很多泉州人都会去庙里拜拜”,香火旺盛的开元寺也带动了紧挨着这座地标庙宇的西街。与这片街巷的相遇就不得不提于此开启了“美好生活”的当地人达真。
从2010年萌生“美好生活”的概念到一个个空间的落地,达真对生活状态的理解与期待逐渐在各个维度充实、丰满起来。“以前追求的是自己内心自由自在、不乏人间之爱的状态,当不断有同类人聚集,慢慢开始有了团队的目标,最初的希望逐渐发散出去,让跟随的人也开始有了共同的追求。”
▲ 达真(左三)和朋友们在旧馆驿客栈相聚是常有的画面
泉州人看重文化传承,融合了传统的生活也更接地气,达真的很多想法就来自生活本身。2016年,她在西街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月市集,为此特意去乡下收集了80余套八仙桌,“当地人家有大事都会搬出它们来以示重视,这就是我们泉州人的‘办桌’文化”。当时的舞台是用旧时的手扶拖拉机改造的,台上呈现的也是闽南特色的表演。
通过再 “造”的方式保护、传承在地文化,让年轻人与老城生活融为一体,当代美学、文化、艺术也自然地融入平凡而闪烁的“日常”之中。
“鲤城之中,你能找到一种新旧结合的穿越感,许多唐、宋、元不 同时期的遗迹或是物件,还能很自然地出现,甚至有生活的痕迹,这个活化的过程很自然。”
▲ 旧馆驿客栈在2008年开业时是泉州市首家民宿
面对商业的冲击、古城的开发,达真的态度比较包容,“相比其他城市,泉州的面貌变迁属于慢节奏的。”这也可以从路边人们喝茶、吃饭的悠闲图景中见得。
当地人的早餐、夜宵都可以用一碗面线糊解决, 随时随地喝上一壶茶,也会呼朋唤友听一出梨园戏、木偶剧。每到节令,还是会雷打不动地去庙里祭拜神明,邀请高脚戏班来唱一场给神看的演出。
我们问达真,最初的“美好生活”是否实现了。她说个人角度而言,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丰盛,每个空间像自己的孩子般已经“长大、 独立”,也有着各自的守护人;但从团队来说,理想状态还可以更丰满,“泉州的这群人是自由自在、融入当地文化的一个社群,从60后的老一辈到00后的年轻一代,大家共同守着这座城。”
▲ 芥子书屋
“美好生活”的8个业态空间
1/ 美好生活小酒馆 泉州鲤城区西街139号
2/ 旧馆驿客栈 泉州鲤城区西街187号
3/ 芥子书屋 泉州鲤城区象峰巷4号
4/ 旧少年手工坊 泉州鲤城区西街壕沟墘113号
5/ 真水闲院 泉州鲤城区西街187A号
6/ 沙茶面馆 泉州鲤城区驿内巷4号
7/ 五饼二鱼咖啡馆 泉州鲤城区驿内巷1号
8/ 美好生活公益图书馆 (因疫情暂时关闭,之后另择场地开放)
吹神:离不开这片满是珍奇的文化土壤
吹神就是守着这座城的年轻一代,他和青马、达真都是朋友,南音、健身、摄影,在他身上还可以看到新一代泉州人的“文化觉醒”。截至采访时,他在过去3年已经以“泉州府”为名,在“大泉州”范围内组织了36次徒步泉州的文化之旅,平均每场有200人。
“我的工作活动范围就在老城区,平时喜欢以跑步的形式,穿梭于古城的街巷,印象最深的要数金鱼巷。”刚经过改造的金鱼巷更像是做“了一台不打麻药的微创手术”,“术后”的金鱼巷会定期引进文创产业做短期扶持,带动古城的新业态。
虽然一些喜欢寻古的文人觉得因此丢失了一些历史印刻的本来面貌,但对吹神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倒也不排斥,“我喜欢的古巷里有新潮的咖啡馆,隔壁挨着传出悠久悦耳旋律的南音阁。”晚上慢跑经过时,吹神偶尔也会上台唱一曲。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小时候都是‘泡’在南音里的, 而我是来泉州后才接触到了南音,加入“南音雅艺”,和一 群同学一起学南音,唱南音,也逐渐意识到了传播这种“非遗”音乐的责任。爱上南音的人,很难跟别人解释其中的美妙,只能说是当你听到真正它时的那种感觉。”有人说,泉州的古老或许不仅流于形式和物件,而是一种至今犹存的气质,就在这寻常生活的一呼一吸中。
▲ 泉州“妆糕人”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记录这种日常,吹神动起了自己的“小心思”,创建了以“泉州影像”为名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逐渐发展为线下社群,组织徒步泉州,成立了“府里”城市复合空间、做城市的衍生产品,也由此萌生了自己的文化觉醒,作为一个年轻人传播闽南文化的责任感。
现在,为了人们可以更直接、更深入了解闽南传统文化,他打造了府里,一个汇聚了茶馆+展示分享+非遗体验+文创集市的综合空间,让传统颠覆传统,用文化传承文化。
吹神如今是泉州台商投资区人,“我很小的时候跟着母亲来泉州拜访舅舅,当时这座城停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只有湖心街与关帝庙。”他说。“而现在做的事,像在剥洋葱,越剥越掉眼泪,却又情不自禁;也觉得自己更像业余的考古队员,自从在土堆里挖到了“宝贝瓷片”,就忍不住想往下挖,继而离不开这片满是珍奇的土壤。
府里·闽南城市复合空间
📍泉州鲤城区西街70号
泉州,四时见。
◐ 编辑整理自《LOHAS乐活》杂志。原文_marjorie、danz,图_各受访者提供、marjorie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小城故事,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小城生活指南 | 来漳州做一回无事小神仙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