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林芝的氆氇

林芝是如此自然丰沛的地方,民间的手艺像蘑菇一样,扎实地破土而出。民艺,并不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像是人们在农作之余,为自己和家人生活改善所习得的技艺,是嘴里唱着歌儿,心里编织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向往。
22_副本.jpg

老毛纺厂的重生
2012年的秋天,设计师盖宏睿和她的好朋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谷泉作为文化部特聘的专家,在考察林芝的非遗项目时,途经这座已倒闭20年的老毛纺厂。标准建造的德式厂房,非常敞亮。虽然只剩下三台可纺纱条的老机器,但是染色的技艺还在过去那些老工人的记忆里。
33_副本.jpg

这座毛纺厂,成了她决定去留的重要理由。其时,当地妇女只能买到廉价的羊毛来织氆氇。民间手艺的传承需要一个能自成循环的体系,重启毛纺厂的生产,能为工艺品质的恢复提供基础。一个“面料研究中心”也在这里诞生。工人们不仅得重拾旧日的技艺,更要学会控制一种全新的、环保的瑞士植物活性染料。
44_副本.jpg

与此同时,盖宏睿重新设计了米林县里一栋闲置的旅游中心,定制了专门的家具和照明,将其改造为珞巴织布技艺的非遗传习所,非遗技艺的继承人和学徒便可以在高挑而光线充足的空间里进行技艺的传习。
55_副本.jpg

隐藏起来的设计
盖宏睿尝试着从毛纺厂染成的十几种颜色的毛线中,选出六种,带给在米林和真巴村里织氆氇的妇人们,交由她们自由发挥配色与图案。这是一场完全尊重手艺人创造力的实验。令她惊喜的是,妇人们对于创作的热情推动了实验的完成,设计真正地隐藏到了文化的背后。
66_副本.jpg

还没上学的孩子可以跟随着母亲呆在工作室里。那间被青山环抱的玻璃房,门外就是开满野花的院子,妇人们的收入比过去多了两三倍,既可以顾及农忙和孩子,还能学到新的手艺,没人不乐意回来。
77_副本.jpg

毛纺厂的特别展厅将展示林芝地区仍活着的工艺文化,既有传统的竹器、藏香、藏纸,也有焕发新生的氆氇及用氆氇设计而成的服装和手袋。除此之外,还有放置工艺类图书的图书馆和咖啡馆。

88_副本.jpg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田埂上的自然乐章
下一篇
李若帆:满坡栗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