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让我们从这9本有关接纳、爱与勇气的书开始

年度交替,普遍的低温寒潮让人不愿动弹,不妨来看看书。以下从方法论、个人与时代的故事、哲思启迪这三个角度展开的书单,既有照应身心、扩充思维的角度与广度的新书,也有常看常新的经典。虽大抵是个人化的挑选,但或许,在这个伴随着刺骨黑暗的冬夜一起到来的新年当下,这些带有启迪性与些许意涵的读物,能帮助到你我更好地疏清与回望。希望在2022,阅读依然是你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因为这是冬天,也是新年。”就像美国诗人马克· 斯特兰德所说的那样,相信通过阅读,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也将成为我们开启新年篇章前最好的时光。




01

如何把自己作为方法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中国话》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维舟在《中国话》序言中引用了这句陈寅恪先生的名言。话虽没错,真的在语言学的范畴里做起来,“解释一字”与“作文化史”还是有些许区别的。郑子宁的两本语言学科普作品中,第一本《东言西语》(重版后改名为《南腔北调》)偏重前者,即解释汉字的规律。虽然每章也言及部分字词的演变过程,但主体脉络依然以语言学的知识点为主,这也为科普作品设下了较高的阅读门槛。和他在“一席”等平台的演讲,以及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一些趣味视频一样,收到的评论褒贬不一,有时候甚至还会有加剧地图炮现象的反作用。

新作《中国话》聪明地选择陈寅恪之言的第二重点切入,即用语言学探寻文化史中的现象,对一般读者来说就亲切多了。围绕汉语,与受汉语影响的周边语系,抽丝剥茧地挖掘不同文化在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多个领域中的交流与传播,读来有如侦探小说一般的快感。譬如在关于“米“的第一章中,郑子宁先抛出了藏语与印尼等南洋语系中“米”的相似之谜,然后通过“粝”字的声母为线索,找寻到水稻从中国南方向这两个地区传播路径的证据。在方言极为丰富的中国,语言学却始终作为隐学,是未免有些遗憾的。从说明语言学价值的角度上,《中国话》十分难得。即使面对未有定论的现象时,作者使用的不少推论虽值得进一步论证,但诚然已提供了一种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方法。有时候,这些语言的踪迹就是我们了解自己与这片大地的唯一线索▲作者:郑子宁 

出版社:后浪|九州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去年初,一项由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睡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超过3/4的人晚上11点以后入睡,接近1/3的人凌晨1点以后入睡。另一有关2020年的数据显示,有94.1%的人达不到良好睡眠水平。

从个体发展的层面慢慢衍生出公共性,睡眠问题的凸显,似乎也解释了出自英国科学家马修·沃克之手的《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为什么会成2020年度畅销书的原因。



马修的研究兴趣在于探讨睡眠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他致力于向大众揭示睡眠的惊人力量,而从具体内容来看,《我们》一书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从睡眠本身背后的机制(比如睡眠周期是由什么控制的、大脑的哪些部分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睡眠,深睡、浅睡、眼动期等等)出发,阐释睡眠对人类健康的益处与危害,以及梦境的科学解释并延伸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论。


正如内容简介所说的,要使大脑和身体健康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就是睡觉,而看完书的你,也会懂得“为什么要睡觉,睡不好有什么坏处,怎么睡个好觉。


作者:马修·沃克

译者:田盈春

出版社: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


2021年出版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则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既揽括了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它既可以成为写作者的工具书,又有女性主义者所需的养分。


或许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们会看到那些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写作而拚尽全力的女性们,她们是如何关心生活与周遭的事物,如何在面对生活多种可能与抉择时拥有坚定的勇气。从她们的真诚剖析出发,我们能看到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可以是柔软但具有力量的。


作者: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肖海生 等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02

时代,命运,个人



“……随着它们的声音而来,我们生命中最初的诗歌的声音也重返片刻……”


 

《浮木》

 

很难想象这本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的书,出自一位八旬奶奶之手。


作者杨本芬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她二女儿、身为儿童作家的章红眼中,妈妈以灶台为桌子,坐在厨房里的凳子上,抓住一切间隙让自己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才写成了这些讲述主人公“秋园”(即是杨本芬自己)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



《浮木》是2020年杨本芬出版的处女作《秋园》的续集,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秋园》的“补漏拾遗”,补全了家庭成员的完整故事、作者本人的生平故事,以及所认识的那些乡间人物的生死别离等等,虽故事都发生在遥远的时代,但就像杨本芬奶奶在自序中所写道的:

“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像水中的浮木般起起伏伏、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他们的一生像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短暂。但在露珠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作者:杨本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克拉拉与太阳》

 

《克拉拉与太阳》是石黑一雄获得诺奖之后的第一本书,在这部新作中,石黑一雄延续了16年前《莫失莫忘》对科幻议题的探索,通过一位名为“克拉拉”的人工智能的叙述视角发问:究竟什么是爱?内容简介中写道:“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克拉拉》是自己试图用创作回应“人能否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这种失去,能否采取科技的途径,能否用不可能的方式承受“爱“的一次尝试。在这个维度上,作家如何从急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找到启示,并以文本的形式分享给读者,对于石黑一雄来说,与自己所收获的身份、荣誉无关。

作者:石黑一雄

译者:宋佥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

 

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像是一位时空漫游者,在历史和现实的缝隙间自在穿行,虚构出自足的家园。“而《当你》则精选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这些诗作无论是具有当代性还是历史性的,都集大成地体现出卡尔菲斯对时间、生命、人类处境等宏大主题的高妙思考与文本转化技术


此次新版的《当你》收录了卡瓦菲斯生前私下刊印、校订或认可的全部作品,同时增补了其生前部分未刊印的诗歌。读者可以通过新版对卡尔菲斯更为完整的创作架构的梳理中,了解他如何将“时间”作为线索,出离于神话、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创作图景。


“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作者: C. P. 卡瓦菲斯

译者: 黄灿然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03

日常的奥义,在于“常读常新”



“……我们无法确知是否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该怎么做呢? ……不要做巧舌之辩,也不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


 

走出唯一真理观》

 

在十三邀第一季中,字幕上曾用这样一句话形容陈嘉映:“被学界认为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早前看他写《何为良好生活》,就感慨于原来,哲学的语言可以是接地气的。从对伦理和伦理学之辩写起,到结合我们日常需面对的利益、世故与人生抉择围绕“我该怎样生活“这一论点展开评述,作者说到,“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这些真诚的讲述让人深思:当我们把追求良好生活当作人生抉择与发展的结果时,是不是应该厘清“良好生活”之于自己的定义?



作为《何为良好生活》后的新作,《走出唯一真理观》选编了陈嘉映于2007至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如果前者将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用普通读者较为易懂的方式重新讲述,作为普罗大众开启哲学之门的基础。那么《走出》则把所有表象的东西拿开。你要的是什么,你能看见的是什么,你又为你相信的东西做过什么……借由一个一个具象的问题来跟读者探讨,到底,如何在实践中去感受世界、感受真实的自己?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人们都趋向于一动不动地留在自己的洞穴里,静静地注视着。或许追根溯源,在平凡生活里,我们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无效”,而为了从“无效”到“有效”,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一场战争。



哲学向来不是解答而是“提出”。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化在陈嘉映真诚朴实的讲述里,那些复杂的、曲折的真理又显得简单而光明


“厚实地生活,就是要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产生广泛的联系,去观察,去发现你所生活的社区,走遍附近的大街小巷,从中获得灵感,去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再去真诚地对待他人,不要怕有异见就逃避、放弃交流,反而要去对话,去争执,去把你深信不疑的和他人所相信的去碰撞、摩擦,只要大家都是诚恳的,我们便能获得更真切的体会和洞察。


作者:陈嘉映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爱的艺术》

 

拥有哲学家、社会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等多重身份的埃里希·弗罗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所有对“爱”这个主题有兴趣的人们,都应该来读读这本《爱的艺术》。


弗洛姆一生拥有过三次婚姻。在与第三任妻子,也是弗洛姆一生的挚爱——安妮斯相遇前,弗洛姆曾经历过一次离婚、两次短暂的恋情以及一次丧妻之痛。安妮斯带给了很少向外人敞开心扉的弗洛姆以“一种自由流动的爱”。事实上,这些体验也帮助弗洛姆架构出了《爱的艺术》一书中对爱的定义:爱不是感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



就像他所进一步阐述的那样:爱不是一种与人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是在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之前,努力发展出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的一种创造倾向性


在本书的第二与第三部分,爱的外延不断延伸,关于原生家庭、信仰、社会结构等等的阐述都是值得反复推敲的内容,几乎也让人感觉不到时代的隔阂(毕竟是一本1956年就出版的书)。也许因有精神分析者对人性和爱的同等珍重,共情、包容和智慧也在此圆融,故而经典。


作者:艾·弗洛姆

译者:李健鸣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罗伯特·M.波西格,1961年,33岁的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开始一场万里长旅,从美国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到西海岸,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写出的就是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而他自己也“恢复了自我的完整”。


某种程度上,语言风格上近似于游记的《禅》,从逻辑上分析了“佛”(即书中所谓良质)这种非具象之物的客观存在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体系。同时,它也从故事上讲述了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的人如何“对话”另一个分裂自我的心路历程,为想要追求内心平静与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方法论。



于是,这场旅行变成了个体对命运的讨伐与自我的追索。个体要在今世宽容和理解,并认清自我的真相——这很重要。人与自己的每一面的每一次相遇乃至冲突至少都能证明——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接近宇宙的真谛。面对简单的事物往往更需要勇气、耐心、宽恕,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修行之人也需要做一些日常琐事的原因。“在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处于临在,感悟当下,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可以贯穿一定的因果,自会收获良多。”


最后,就用这句作为新一年的注解吧:


“我们又沿着这空旷的路继续骑下去了,我不想拥有这些草原,或是把它们拍下来,我也不想改变它们,甚至也不想停下来,或是继续走下去。我们只是沿着空旷的路继续骑下去。


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张国辰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文:《中国话》部分编辑整理自《LOHAS乐活》杂志过刊,原作者汤白,有删改;其余资料源自网络。图_unsplash、豆瓣、soogif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乐活推荐,点击下方图片阅读你真的会晒太阳吗?|冬季“日光浴”指南这12本书,滋养你一年的旅途、自我、自然观与生活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治愈一下,去 2022 吧!
下一篇
苏河湾中心 | 在拥挤的上海,建构开放的城市绿洲
侯俊芳 2022-01-13 22:38:19
作者杨本芬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她二女儿、身为儿童作家的章红眼中,妈妈以灶台为桌子,坐在厨房里的凳子上,抓住一切间隙让自己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才写成了这些讲述主人公“秋园”(即是杨本芬自己)和妈妈,以及中南腹地那些家人、亲戚、乡亲们的故事。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