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宜昌,是长江从山地奔向平原的节点,这个城市就是母亲河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态美学作品,由此出发以保护长江为初心的可持续展览,便如这座城市的“绿色”灯塔。我们邀请了“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的策展人许刚,谈及他们为之付诸的心力、解读与期待。
▲ 摄像:沈华磊
—
江 边 的 灯 塔数年前一个夜晚的漫天飞雪,是许刚对于宜昌的第一印象,“当时伴随着路边的灯光星星点点地砸在脸上,但感受到的却是温暖。”2022年春季,他应当地艺术家沈彦冰邀请再次来到这座江畔的城市进行深入考察,“长江大保护”展览的念头也由此萌生。“‘三峡门户’宜昌的城市格局在整个长江沿线应该是独有的,一半山水一半城,难得是一半山水是少有的美,从城市望过去每一眼都赏心悦目。”许刚老师说道。而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就是以前江边的码头建筑遗迹,与江水相融,对岸即李白所写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实情实景,“没有什么场地比这里更适合做一场长江大保护的可持续实践的展览了。”▲ 论坛现场开展伊始,灯塔广场展馆内还举行了一场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青年论坛,《LOHAS乐活》杂志顾问主编令狐磊、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雷雨霫、“90后守艺人”维家等嘉宾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分享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思考。由此开启的展览在近一个月来,连同它所传递的真诚的可持续理念,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艺术和设计承载的价值也通过往来的目光与惊叹,在江水的洗礼与见证下发酵。如一位参观者所言,“环境保护是给每个人的课题,是给这颗大星球的课题,我们都在慢慢感知……”
—
可 持 续 的 在 地 实 践
注重真正的在地性和关联性,策展方以此出发为展览制定了三个方向,“废物循环”“生物制造”和“文化传承”。
三者层层递进,“废物循环目前来说是不得不为之的事情;生物制造是未来的大趋势,是必然发展之路;而没有文化的传承也就塑造不出社会精神,更无法奢谈可持续发展了。”这是许刚的策展思路与解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磷石膏回收再造展览现场 摄影:本土创造
工矿废弃物虽然不直接漂浮在江面上,但是对长江水质危害却是最大的。让废弃物成为创新产品的原材料,就是“废物循环”的切入点,前期团队一步步寻找、研究,为此花了不少时间。展览现场的家具就是以磷石膏回收创新实践的产物,而长江三峡库区漂浮物-回收塑料板块呈现的,有被“重塑”的家居品、救生圈改造的座椅、及相应的田野调查图片展。
长江三峡库区漂浮物-回收塑料板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回收塑料板块展览现场 摄影:本土创造
▲ “救生”椅子 摄影:邓淇允
生物制造:秭归血橙、宜昌红茶、远安蘑菇“红叶黄橙两岸花”,秭归橘橙在屈原的笔下,在峡江平湖秋月里,俏然传承繁衍。秭归血橙、宜昌红茶、远安蘑菇就是“生物制造”所溯源的在地灵感主角。生命有机体与新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比如意大利设计工作室 Krill Design推出的Ohmie3D打印台灯,回收茶渣再造而成的纸材、口罩、茶具,菌丝体制造的椅子……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生物制造展览现场 摄影:本土创造、邓淇允
▲ Tabula[non]RASA、流 摄影:Quantin
文化传承:武陵山区毛坝镇霸漆、龙舟、传统竹编而武陵山区毛坝镇霸漆、传统龙舟、传统竹编打造的江豚,试着在促使人们感知故地的乡土本色、唤起共同的记忆时,珍惜这一水域腹地所特有、传承的文化遗产,找回人类自然禀赋中的心理遗传信息,积淀于深层的集体意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化传承板块展览现场 摄影:本土创造▲ 文化传承传统龙舟摄影:本土创造、邓淇允
▲ 传统竹编工艺-“江豚逐浪” 摄影:本土创造
—废 弃 物 的 另 一 面
在展览开始之前,就有部分公众加入了可持续装置的创作,放大了这场实践展的意义,也将这种可观可触可听可感的互动延伸到了展览现场,让观众能在沉浸体验中感受到自己参与自然保护的责任。
来自水产养殖场回收的漂流瓶,在岸边以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传递着再生的“希望”,这件装置的重复使用、搭建方式,也是一种可循环的未来宣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公共艺术装置“希望” 摄影:本土创造、邓淇允
而江边一个巨大“水塔”来自三峡库区范围收集的废弃矿泉水瓶及饮料瓶,以此来引起大家对全球环境危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系统受损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反思与警示。策展团队主张市民一起创作——在疫情期间,也可以因为共同的想象力而产生协同效应,体现共同的责任,一起憧憬更美好的世界。
▲ 全民共创宜昌城市回收塑料矿泉水瓶公共构筑物“水塔” 摄影:邓淇允
看似玩乐的充气道具实则为抗旱储水囊,作为可互动的公共艺术,它的名字“水库”传达了装置背后的用意。若从上俯瞰,水囊鲜艳的颜色与警示标志尤为明显。
参观者可以在水囊上活动,其内部装着长江水与宜昌的空气,水声回荡,如海浪一般。从视觉、声觉、触觉等感官警醒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 “水库”装置 摄影:袁立钧、本土创造
另一件具有冲击力的作品名为“迭”,由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废弃钢管“迭变”而成一个链接空间的通道,参与者可以从黑暗走向光明,也能在一旁透过管道看见逆光而行的人。
▲ 城市建设废弃钢管“迭变”为链接空间的通道 摄影:本土创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废弃城市建设管道通道 摄影:邓淇允
许刚带着“本土创造”多年可持续材料的研究创作经历,在这个展览的背后和团队探索了很多库区、工厂……对于“让可持续可见”的坚持,即使饱含累与孤独,也不赚钱,但他们还在设想、计划如何让更多人参与这场可持续的实践行动。展览结束后,部分装置实体还会长期保留下来,被持续看见。
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
宜昌市人民政府
湖北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宜昌市优功能指挥部
湖北兴发集团
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
湖北朝饮文化
主策展人
许刚、沈彦冰
策展团队
谭雅图、曹浩昌、邓淇允、黄泽锋、李建国、李澈、许开心、何紫欣、袁莹、陈曦、刘天文、肖德庆、王约华、李晶晶、龚正、叶伟镔、何良宇、李委鸿、徐朝晖、 赖连昌、张健聪、曾紫芸、朱咏蓉
参展单位
本土创造(广东广州)、洪克俭(湖北恩施)、于祥志(湖北恩施)、沈彦冰(湖北宜昌)、Tobia Zambotti(冰岛/意大利)、小智研发(中国台湾)、材料乘以设计NANOxARCH(广东深圳)、可持续设计(材料)博物馆(广东广州)、Studio Traccia(意大利)、MOGU(意大利)、Natalia Piorecka(波兰/英国)、Emma Sicher(意大利)、Malai(印度)、茶甡(中国澳门)、 Orange Fiber(意大利)、Orange Candle (广东广州)、Krill Design(意大利)、Crafting Plastics! (斯洛伐克/德国)、农造(广东广州)、卢红翠(广东江门)、同更生(上海)、维家(福建)、登舟工作室(云南)、Patagonia(美国)、lokaReboon(北京 / 伦敦)、刘前兴(四川青神)、《LOHAS乐活》杂志LONGHAS GDO100 (Green Design Objects 100)(上海)
媒体支持
《LOHAS乐活》杂志
地址
宜昌市滨江公园灯塔仓库(原磨盘港码头)
开放时间
2022年9月29日起
10:00-17:00(周一闭馆)
官网
www.sustainabledesignmuseum.com
◐ 图片资料来源:本土创造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更多乐活关注,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地球也在这个夏天“中暑”了
“不要让世界淹没”|气候行动周,陪地球度过临界与共生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