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刘克襄,游台北近郊最美后山


游山的乐趣,不仅在于行山沿途望到的风景,或是山里有珍稀的动植物,如果能感受到敦厚的乡情就会有更多样的体验。我们可以在登山过程中向当地的农人学习生活、耕种的技巧,真正进入到乡村人的日常中去。一旦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发自内心地关心环境。生态作家刘克襄二十多年来偏爱的这条台北近郊最美的“山径”,正向我们展现了这种理想的示范。


27.jpg


5.jpg

刘克襄
作家、诗人、生态保育工作者,
近年创作多以小镇社区、蔬果物产为主。
著有《男人的菜市场》、《四分之三的香港》等。



去郊野登山
让城市人认识乡村
______


刘克襄第一次来炮子崙是二十余年前,从深坑老街出发,沿着乡民世代走出的古道一路步行上山,景色与眼前并无二致,阔叶的相思木参天成林,来自大陆北方的香椿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百余年,绿竹林氤氲于一笼水雾之中,入目处,一脉清润。但那时的炮子崙除了凋敝没落之外,并未给久行山林间的他留下其他更深刻的印象。直到七八年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登山者和志工注意到这里,并参与到村子的生态农业营造中,他才重新关注这里,并频繁地往返于此地,在与农户的交往中开始真正认识乡村与生活于其中的人。

18.jpg

▲ 台风过后的下午,我们的记者、摄影师跟随着刘克襄老师探访炮子崙。


1.jpg

▲ 雨后的森林里一片青翠欲滴。


对于有着多年登山经验的刘克襄来说,炮子崙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行山路线,或是山里有珍稀的动植物种类——后者是他过去几十年里在登山中进行自然观察时所主要关注的面向,而在于山里仅余的几户人家之间的守望相助,以及对于所生活的土地和自然的友善与爱护所达成的默契。


9.jpg

▲ 很多年前刘克襄来炮子崙行山,画下了当地的苍翡翠。


炮子崙余下的不足十户人家,他们修登山步道、种绿竹笋、盖传统石头房子,将台湾的农事做出一个典范,契合了刘克襄对于一个理想山村的设想,“在城市旁边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子,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同时志工和登山的人也参与进来,这是外面的人可以学习的。”


7.jpg

▲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生态作家刘克襄的视野,一起感受山野的乡土气息吧。



瑞香农园
为登山者提供良心蔬果
______


山里雨下的急,溪水不一会儿就浑浊了,临水照影的野姜花被打落在水中,旋即冲走。刘克襄推开“瑞香农园”虚掩的门,带我们进去躲雨,正好遇见上山来取顾客订菜的老板娘瑞香。瑞香是在九年前回到炮子崙的,这里是她先生的故乡。从山村出走到城市后,他们一直在和生活做妥协,直到一步步退居回到山下。因为先生身体不太好,瑞香便有了在山上种健康蔬菜,从日常饮食开始改善生活方式的想法。


21.jpg

▲ 溪水旁的白色姜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2.jpg

▲ 瑞香从年迈的叔叔手里接回父母的田地,第一次做起了农人,尝试在坡地间种植绿竹笋、杏菜、红薯尖、木瓜等蔬菜瓜果。


17.jpg

▲ 尚未成熟的青木瓜。


她坚持尽量使用本地较古早的菜种子,且不施农药,保持蔬菜的原味。即便如此,先生要求她在外卖菜时也只言自然农法,而不用“有机蔬菜”这样时兴的词语,瑞香说,这是农人的实在和本分。


20.jpg

▲ 越来越多的台北人也开始重视当季当地的食物来源,去登山运动的过程中买几把新鲜的野菜回来,有一股浓浓的日常生活的气息。


实际上光顾农园更多的是来这里登山的人,这是瑞香意外的收获,为了方便让他们在登山之余也能享受山林的馈赠,并以此与乡村之间产生连接,从四年前她便开始每天早上在路边支一个小摊,摆上捆成一束束的新鲜蔬菜,标明每一把或单个蔬菜瓜果的价格,并细心推荐适合做的料理,然后在旁边放上一个装了零钱的罐子,就安心下山去卖菜了,晚上回来摊上的菜大多都已销售一空。


16.jpg

▲ 一个普通农人的善良、本分在这种“见不到面”的购买方式中变得十分美好。


19.jpg

▲ 如果在登山前就买好了蔬菜还可以暂时寄存在这里,等下山回家时再领。


虽然农园并不足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但好在实现了她的理想,“瑞香农园”成为新北市最早的自然农法农园,自取式蔬菜摊同样在之后惠及很多来参观取经的其他乡村的村民,这些村子比炮子崙交通便利,因而他们后来比瑞香农园做得规模更大。瑞香希望通过这样的影响,慢慢使之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圈,并一再地扩大,最终成为常态,让乡村真正地持续发展下去。其实这样的售卖盈利非常微薄,瑞香真正希望借助这种自取式的蔬菜摊来做的,是找回乡下淳朴的特性,即传统乡村依存的方式:信任。


25.jpg

▲ 瑞香在向有关单位反复申请后终于得以在山腰的路边建起一栋铁皮房,成立“瑞香农园”,让对此有疑虑和兴趣的人可以到这里来参观。



不关门的免费茶室
主人去修手作步道了
______


从瑞香农园往上前往手作步道,中间路过一片菜畦,凤梨、秋葵、黄瓜等时令蔬果挂着水滴,好不青翠喜人。刘克襄地一一指着,这是黄家的,那边是蔡家的,他熟悉这里每一户人家的田地,甚至是他们往返于山下住家和山上田间劳作的作息时间,这是他常年于此地登山访友练就的功夫。


3.jpg

▲ 刘克襄脚下的路就是手作步道,完全就地取材,由当地的村民和志工一起建设的。


蔡班长家的三合院在菜地旁边,蔡家在这里居住了五代人,为了保护祖厝和奉养母亲,蔡班长在二十年前回到山上务农,并利用农闲时间以石头和土砖修了几间新厝,古老的祖厝和新修的几间房屋连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差别,这在追逐修建钢筋水泥楼房的乡村是极少见的现象。


14.jpg

▲ 蔡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五代人。


蔡班长单独辟出一间作为茶室,在入门的木雕旁放了一张红纸,写上“奉茶”二字,这是山村人家的礼节,进门即是客,奉上茶水,茶室平时都不关门,是为让登山累了的游人有个歇脚处。


23.jpg

▲ 这间“推门即入”的免费茶室,是山村人家对客人的一种礼节:渴了吧?进来歇歇吧!


蔡班长记得来炮子崙登山的人是从2001年左右开始慢慢增多的,“行政院”在这一年前后推行全民休闲运动,登山活动作为其中一项也开始兴盛起来,政府部门在炮子崙修建了水泥步道,但这条步道在去年的台风中被摧毁,一位志工认领了步道的重修工作,蔡班长在带领村民和志工们一同重修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后决定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砂岩和被台风吹倒的相思树来做手工步道。


11.jpg

▲ 蔡班长正在给刘克襄介绍炮子崙的登山历史。


虽然这样费时费力,但相较于水泥步道,以砂岩和相思树为主材料的步道更能保持森林植被功能和良好的排水系统,让土地能够呼吸且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最重要的是,即便多年后风倒木腐烂,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蔡班长考虑的更多的是以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


13.jpg

▲ 台风刮倒的树木就可以用来做成步道的台阶。


12.jpg

▲ 山里的路本来就容易因为台风而损坏,但是这些就地取材的材料却不会伤害环境,最终仍能与土地相融合。


整条手作步道长1.5公里,每天以10公尺的速度向上推移,持续八个月才完工。刘克襄认为手作步道是炮子崙的灵魂,因为这条有着“里山精神”的步道,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蔡班长、瑞香、志工和登山者,“每一种人都有其扮演的角色,让这里变得更活络、和谐,更有一种未来性”。而他所扮演的角色则是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星火燎原,慢慢去改变台湾的乡村。


10.jpg

▲ 被刘克襄认为是台北后花园的炮子崙,或将成为台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扩展阅读
怎么去炮子仑?


6.jpg


对许多登山客来说,新北市深坑炮子仑茶山古道,是一处现代人远离喧嚣尘世的秘境。炮子仑茶山古道距离台北都会区非常近,交通便利,台铁坐到木栅捷运站, 然后搭660 or 666公车就可以抵达深坑站。沿途可见一畦畦梯田、茅草屋、石确厝、土阶路,森林蓊郁,气氛清新幽静,山林间还能远眺金融商圈101大楼,特别的是,当地仍保有百年来台湾农村的传统文化。

里程  约3公里
步道型态  原路折返
海拔高度  130~410公尺
高度落差  280公尺
所需时间  2小时
步行数  9000步
消耗卡路里  700卡
难易度  低


文/巫屿
图/杨镇豪
本文选自《LOHAS乐活》杂志2016年9月刊,更多详情请购买当期杂志。



新刊订阅.jpeg

1.jpg

全年订阅更有好礼送,
赶快来购买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这家人房子堆满了木柴,每天劈柴烧火
下一篇
他从台湾返回故土,香草园中耕读传家
一棵tree啊 2016-10-15 21:44:53
虽然农园并不足以解决一家人的生计,但好在实现了她的理想,“瑞香农园”成为新北市最早的自然农法农园,自取式蔬菜摊同样在之后惠及很多来参观取经的其他乡村的村民,这些村子比炮子崙交通便利,因而他们后来比瑞香农园做得规模更大。瑞香希望通过这样的影响,慢慢使之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圈,并一再地扩大,最终成为常态,让乡村真正地持续发展下去。其实这样的售卖盈利非常微薄,瑞香真正希望借助这种自取式的蔬菜摊来做的,是找回乡下淳朴的特性,即传统乡村依存的方式:信任。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