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点到景点,貌似是旅行的正常打开方式。但最好的路线应该怎样勾画呢?台湾自然书写领航者、漫游达人、生态保育工作者刘克襄以他三十余年的行走经历,用“里”字提点了我们,不要浮于表面地游玩。
里:内敛、沉淀,提示你长时多回地观看,生活中的历练、旧景新貌才能有呼吸的余地,展现出一个地域的本质。
里:安于在地体验,亲密接触,才能体悟乐活、慢活。生态旅行者的脚步一定是慢调性的,绕一座山进入古城,或走古道去太平洋海岸,无论如何都比坐大巴直达牌楼拍照留念遂返的游法更环保,也更真诚地对待自然、历史、风物和自我。
刘克襄素来喜欢摊开地图,寻找富有创意的路线,辑分为三。这次以“百年地景”为开篇,发掘台南府城、阿里山花季、淡水等经典地标的另一面,从在地人的视角讲述几十年来的变迁。接着以“小镇流光”组成一辑,从垦丁到九份,一路向北,既有流光掠影,也有坦诚的迷思怀念。最后由“采采一方”特色压轴,走访偏远渔港,车站,离岛……记下小镇小城的没落与挣扎,或者它们的热闹与温暖。
在旅行攻略铺天盖地的年代里,如此诚恳的私家漫游札记其实非常稀罕。在同期出版的《少年绿皮书》中我们会读到刘克襄年少时的冒险路径——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也记下了如今与儿女们共同探索的新发现——像十九世纪博物学者,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因为广阔的山林和天空,无边无际的岛屿壮游,是启蒙和疗愈的最佳场所。现在他继续背着背包,不停地走路,看山水风物,看台湾的内里,也照见自己。
刘克襄的旅行笔记提点了我们一则动人的真相:我们都可以成为在地的旅人,从身边山田林间的花鸟虫鱼看起,从城建项目的污染和破坏说起,从新生的面包店、老牌的蚵仔包里预见未来……这不可能是一次性的事件,甚至需要终吾辈一生,孜孜不倦,反复观照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刘克襄是台湾自然书写的领航者。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近三十年,透过摄影、地图、绘画和文字,细腻地编织大自然的故事,经营深度的人文生态思索,开拓富有创意的漫游路线。其作品洋溢着博物学家纵观博闻的特质,屡屡带动书写风潮,引起社会对相关题材的关注。代表作有小说《风鸟皮诺查》、《永远的信天翁》,散文《11元铁道旅行》、《十五颗小行星》,自然志《台湾旧路踏查记》等。近年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更增添日常生活气息,如乡野小镇、菜市场等。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