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上,居住着可爱的白头叶猴,它们世代以树叶为食,择岩洞而居。可近年由于人类开发活动,这些珍稀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变得比大熊猫还要宝贵。为此,NGO组织“美境自然”扎根社区,采用自然教育等创新方法开展行动。不仅使栖息地得到了保护,村民对脚下的土地越来越自豪,也让来访的城市家庭在心里埋下了保护自然的种子。
白头叶猴,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全身的体毛以黑色为主,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目前全球仅存数一千多只,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
“看,白头叶猴!”
______
▲ 梁霁鹏摄
清晨,薄雾在山谷中渐渐消散,在巡护队员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连绵的甘蔗地里。“看,白头叶猴!”美境自然的伙伴惊呼起来。拿起望远镜细看,陡峭的岩壁上数只头顶“白色瓜皮小帽”的黑毛猴子围坐一起,背对我们露出悠长的尾巴。其中一只灵巧地转过头,惊险一跃,跳到下面一棵木棉树上,自得地啃起了树叶。
▲ 梁霁鹏摄
很难想象这样可爱的生灵目前全球仅有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由于人类开发活动带来的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以及偷猎捕杀,90年代白头叶猴的数量一度减少到600只左右。
▲ 梁霁鹏摄
虽然经过二三十多年的保护,族群数逐步上升,但仍未达到安全水平,其中有100多只就生活在我们此次到访的渠楠屯。为此,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NGO组织“美境自然”,已经在这里开展了3年的社区工作。
保护的主体是村民
______
▲ 宋晴川摄
美境自然长期驻扎村庄、负责自然教育的罗利是个90后的姑娘,趁着太阳稍微歇气的时候带领我们逛村子。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地貌,石山薄薄的土层上低矮的树木艰难生长,靠近山脚的坡积裙地生长着较大的树木,是白头叶猴的主要食物来源,可如果开垦加剧,就有消失的危险。
▲ 走访村民调研
为了保护在这里生活的100多只白头叶猴,三年前美境自然多次前来科考走访,与屯委和村民沟通,建议成立自然保护小区。不同于资源严格控制的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这种新的保护模式旨在兼顾自然保护与社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得到了全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票赞同。
▲ 村子的四界立有保护小区的标示。程斌摄
“破坏是他们,保护也是他们”。罗利的同事王健坦言,自然保护的主体不在于NGO,而是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偷猎和过度开垦往往源于生计所迫。美境自然的工作就像是润滑剂,从外部动员社区的力量:协助村民制定保护小区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提高他们保护意识和自治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建立自然教育基地。
▲ 村民志愿组成了巡护队,制止外来人员盗猎和砍伐等破坏行为。
让保护与教育连结
______
罗利说自己首次了解到美境自然,就是看到了首期“白头叶猴自然探索之旅”的志愿者招募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结果被美境的自然教育模式吸引住了,“是在城市中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呢,还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回到自然?”那时即将毕业的罗利心里有了答案。
▲ 罗利摄
现在她每月都会在渠楠待几天,深入感受这里的自然生态与社区文化。带领活动时,她往往由白头叶猴这一濒危物种引入,引导参与者观察白头叶猴的食物、栖息环境、行为习惯,进而理解物种的生存与整个生态系统唇齿相依,也与它们比邻而居的人类社区密不可分。
▲ 张大哥慢慢成为了村子的“形象代言人”。宋晴川摄
值得一提的是,美境一直有意培养村民成为自然导赏员。我们正好听到了村民张大哥朴实的讲解,从村里的神话传说,到猴子族群的变迁历史,再到各农事活动的关系,人地关系在生活化的诠释中得到生动展示。“我们最终是希望渠楠不需要我们,也可以很好运作。”
▲ 村民把家里空置的房间打扫出来,接待城市家庭。
2015至今,渠楠共接待了自然教育等活动300多人次,带来的创收十余万元,其中大部分归接待的村民所有,一小部分会提留用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巡护队的日常开支。村里的孩子们免费参加每一期的自然体验活动,开阔了眼界,他们成立了青草社,自发清扫社区垃圾,带动家长爱护清洁。妇女们成立了文艺队,开始恢复壮族传统文化和习俗。
▲ 慢慢地全村人都参与到保护之中。
现在不仅白头叶猴的数量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村民对于自己的村庄越来越有自豪感,并且意识到这些都是保护环境带来的正向循环。“自然教育将乡村和城市、自然和保护、人和文化,连接了起来”,罗利和她的同事们感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人人都是自然保护者
______
▲ 与村民讨论农业的生态转型计划,左起:罗利、王健、赵心忆。
“保护白头叶猴,其实也是在保护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王健是喀斯特社区项目专家,渠楠只是美境自然众多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一个缩影。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为此,美境选择了广西极具代表性的桂西南喀斯特和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切入,开展保护项目,同时也在城市里进行公众宣传、自然教育等,影响更多市民。
▲ 得益于保存相对完整的石山森林系统,渠楠生活着各种野生动植物。冯汝君摄
返程的路上,讨论起国内环境保护不容乐观的现状,罗利颇有感慨地向我们介绍了美境新近确定的slogan(口号):人人都是自然保护者。她说,以往自然保护的主体往往仅是政府、NGO、科研团体和社区,但其实各种环境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需要不同的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完整的保护链。
那作为一个普通人,怎样也能成为保护者?罗利建议:参与一次亲近自然的活动;不购买、不使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如果想更加深入,可以参与保护机构组织的调研活动。“不破坏就是一种保护,每个人都可以做点什么”。
美境自然
全称“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成立于2014年,是广西第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团组织,致力于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需求,采取可持续的方法,促进公众参与,以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的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
微信公众号:BRC-GX
扩展阅读
国内外自然保护机构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FI)
FFI成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保护组织,也是公认的保护领域创新者。致力于在科学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类的需求,选择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法保护全球的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2008年,FFI在中国注册,主要开展濒危树种的保护、濒危灵长类的保护、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工作。
微信公众号:FFI_China
▲小雪豹,斗秀加摄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07 年成立于北京,是一家中国本土的民间自然保护机构,致力根植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自然保护实践。山水自然通过观察、记录和研究自然,寻找和当地的守护者一起保护自然的方式。在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三江源、西南山地及澜沧江区域(青海、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开展保护工作。
微信公众号:SSbaohu
云山保护
全称大理白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抢救性地研究和保护中国西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促进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实地保护中选择以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研究与保护为突破口,进而保护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微信公众号:yunshanbaohu
更多关于生态自然保护的内容,
请阅读《LOHAS乐活》杂志2017年7月刊。
编辑:伍娇 文:Okranz
摄影:Okranz、部分图片由受访机构提供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