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 在携程幼儿园和红黄蓝之后……


今年冬天格外难熬,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大人。一夜之间,《熔炉》、《素媛》等PTSD主题电影,再次出现在了各大推荐榜单上,我们从未如此渴求过真相。但震惊、愤怒和喧哗过后,不得不再一次面对集体失忆与沉默的 “不了了之”,可那些受伤的孩子,我们真的忘了吗?


1.jpg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______


2017年末,两个突然而降的热搜,让我们被迫再次审视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恶魔就在我们身边 ”,这是2017年最可怕的一句话。


作为成人,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孩子?我们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2.jpg

▲ 11月8日,“携程亲子园” 事件爆发,仅半个月后,美国上市公司 “三原色” 中国幼儿园被家长集体举报。“虐童”、“性侵”,这两个敏感的字眼引爆网络,事件真相至今仍遍布疑云


『 爸爸,我做错什么了吗?』


3.jpg


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素媛》中,小女孩素媛在上学路上遭遇不幸,落下一生的残疾。事件被报道后,素媛一家被蜂拥而至的媒体围追堵截,女孩委屈地问爸爸:“我做错什么了吗?” 


这画面让人心碎。


4.jpg

▲ 长久以来,Chester 一直被酗酒、滥用药物的问题所困扰,也多次有过轻生的念头


今年7月20日,著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的主唱Chester Bennington 在家中上吊自杀。根据他的自述,他曾在童年遭受长达六年的性侵,在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求助后,却发现侵犯自己的恶人,也是一位曾经的儿童性侵案受害者。


当年,善良的一家人选择放过了这个犯人,但很难说,Chester 究竟有没有放过自己。


5.jpg

▲ River Phoenix 是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他是一个积极的环保分子,也是一个素食者,但却在23岁时死于吸毒过量,他在自传中透露:“4岁就失去了童贞”。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


童星Corey Haim 自曝14岁时在片场遭受性侵,在死于药物过量之前,他曾经15次进入戒疗所试图挽救自己……


会接力的『痛苦』与『伤疤』


6.jpg

▲ 美国旧金山儿童虐待理事会的海报


这张著名的海报上写着:在美国,平均 80%的囚犯曾是受虐待的儿童,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如此努力地来帮助今天的受虐儿童,以免他们日后给他人造成威胁。

 

童年被性虐待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恶劣而持久的。因为身体的伤口总会愈合,但心灵的痛苦,却往往难以平复。


7.jpg

▲ 电影《素媛》中,素媛的爸爸害怕自己会引发素媛黑暗的记忆,便躲在玩偶服中保护她,给她打气

 

追踪调查显示,受虐儿童不仅会在情绪调节、自我认同等心理层面上遇到障碍,其大脑发育也会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学习、记忆等能力的发展。


治疗受虐儿童心理创伤的关键,在于引导儿童重新和成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家庭和周边环境的支持,对孩子的恢复至关重要。


8.jpg

▲ 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韩公主》,女孩的母亲再婚,父亲酗酒,赔偿金被亲戚瓜分一空,女孩的精神状况无人关心,在学校被欺凌后自杀

 

然而,现实却血淋淋地告诉我们,对儿童施虐的凶手,很多情况下就存在于家庭中,更普遍的情况是,不健康的家庭中诞生的孩子,遭受虐待的几率要更高。


反之,家庭和谐的孩子,即使发生意外,最终能够摆脱阴影成长的机会也非常大。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所表现出的特质,其实就是家长身上的特质。虽然我们无法完全规避意外,但却可以为受伤的孩子,提供一张安全的床的。


如果『谈性色变』,何来安全可言?


10.jpg

▲ 今年自杀的台湾作家林奕含,13岁时曾被老师性侵,她在自传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道:“她对生命的上进心,对活着的热情……被人从下面伸进她的身体,整个地捏爆了 ”

 

在2015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有240起,占70.59%,其中教师性侵71起,邻居性侵33起,家庭成员(例如父亲、哥哥、继父等)性侵29起。

 

有人质疑,“ 怎么可能?” 而事实却是,远远不止。


犯人远远不止被曝光的那些,他们往往表现得再正常不过,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魔鬼是不是那个学校里的老师、对门的邻居、时常来访的亲戚。


11.jpg

▲ 备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和继女的畸形之恋,被深情和浪漫包裹的,实则是性侵和伤害,在小说结尾,男主角承认“ 其实我从未了解洛丽塔 ”

 

因为恐惧,很多孩子不敢说 “老师跟我玩的游戏很不舒服”,更因为无知,很多孩子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 “那个下午,我到底失去了什么”,甚至于很多成年人,自己也在逃避谈论 “性事”,更不准孩子说出口。


12.jpg

▲ 今年下半年,自媒体人许豪杰被指恋童,他发文辩称自己是为了调查取证,深入恋童癖群体,但很快被发现,他在社交网站上对小学生发出不恰当的色情言论以及传播儿童的裸露照片


事实上,我们理解的 “猥亵儿童”,要比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性暴力狭窄得多。


13.jpg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由于对性侵犯理解有限,年幼的孩子通常不能分辨自己遭受了性侵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给 “儿童性暴力” 下的定义是:令孩子感到不舒服、不好的触摸和行为。具体包括:


① 触摸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② 让孩子触摸他/她的隐私部位

③ 强暴孩子

④ 给孩子看一些图画或电影,上面有衣着暴露甚至不穿衣服的人

⑤ 给孩子讲色情故事,或开有色情内容的玩笑


社交媒体时代,如何保护孩子?


14.jpg

▲ 很多国家都有官方或自发的 “网络安全队”,通过在网上假扮成小朋友,“诱捕” 恋童者

 

网络时代,恋童癖的常见手段就是通过游戏和社交网站等,接近孩子、约孩子见面、送礼物,然后博取信任。


而教会孩子辩别和应付骚扰非常重要,主动且有意识地保护孩子隐私,更为重要。


15.jpg

▲ 作为家长,晒娃是人之常情,但晒出来的照片也要仔细挑选,因为你不知道,你发出来的照片会流向何处


微博大V “和菜头” 曾发文列数随意晒娃的危害。不少家长不以为然。随后他发布报告,通过其中一位妈妈的微博,锁定了她的城市、家和工作单位的位置,知道了孩子的真实姓名和常去的游乐园……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隐私之墙并不牢靠,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黑暗角落里意淫的工具。


16.jpg

▲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生活在悬浮的真善美里,为人父母必须要做的,恰恰是教会孩子去识别世上的恶


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认为,罪犯只在黑夜出没,但事实却是,罪犯可以来自各个社会阶层,拥有各种身份。

 


恋童,基因里的原生之罪

______


本文开头虽然将之称其为 “病症”,但恋童癖到底属不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其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


17.jpg

▲ 《爱丽丝梦游仙境》被很多人理解为是一本 “恋童癖文学”,甚至在恋童癖群体中,有一个秘密的 “恋童节” 也被称为 “爱丽丝日”,这一天他们会穿上粉色的衣服


如何判别『 恋童癖 』?


18.jpg


首先,它的临床表现明确。


在诊断学领域,恋童癖属于sexual inversion(性倒错)的一种,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 “性变态”,指的是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异于常态。


19.jpg


其次,它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


① 对小于13周岁的孩子反复且强烈地表现出性的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② 性幻想、性冲动或行为,干扰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③ 被评估的人至少16周岁,并且比针对的儿童至少大5岁(在美国这个标准是大10岁)


20.jpg


但在2013年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中,“倾向” 与儿童发生性行为者,与 “实际” 发生性行为者,两个概念被分割开来。前者不再被诊断为 “病态”,仅视为一种恋童的 “非典型性取向”。这一修订引发了巨大争议。因为一旦将恋童定性为性取向,它要挑战的便是法律上关于猥亵儿童和儿童性侵的判决问题。


21.jpg


事实上,和 “恋童” 同属于 “性倒错” 的,还包括恋物、恋足、虐恋(SM)等性癖好,也包括广义上的跨性别者,即自我认知性别与生理性别并不相同的人群。甚至在四十多年前,同性恋也分属此类。


所以,恋童癖全是变态吗?是的,可以这么说。但恋童癖全是坏人和罪犯吗?不是的。


他们中,有的仅有恋童的冲动,并自觉压抑;有的从窥视中即可获得满足;其中的品行不端者,才会无法压制与儿童发生性行为的渴望。


这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仅仅停留在大脑内,无关 “性侵害” 的范畴;第二、三层次,产生冲动,并进而把这种冲动付诸行动,才可能涉及猥亵、强奸等罪名。


『 是隐匿的、不可治愈的病 』


23.jpg

▲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刘易斯,为朋友的女儿 Alice Liddell 拍摄的照片,刘易斯与 Alice 一家后来绝交,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刘易斯对 Alice 有着隐秘的爱恋,其实是爱丽丝14岁的姐姐爱上了刘易斯,刘易斯自觉良心有愧,选择远离这一家人


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下手的人都是恋童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性欲,所以转而发泄在孩子身上。


他们只是罪犯,而他们犯罪的对象是孩子。


24.jpg


真正恋童癖的数量其实远比我们想得要多,根据统计,成年男性中,恋童障碍最高可能的患病率高达3-5%。


他们缺乏对成年人的兴趣,在道德的边缘苦苦克制自己,伪装着 “正常” 的生活。


25.jpg


那么,恋童者是不是可以通过行为问题矫正等手法,摆脱这种 “疾病” ?


研究证明,恋童者的大脑灰质,与常人的灰质不同。所以,如果仅把它当做一种取向来看,恋童和同性恋一样,不仅是先天所致,而且绝无 “治愈” 的可能。


26.jpg

▲ 日本知名漫画《浪客剑心》的作者和月伸宏,上月因持有儿童色情视频被捕,其本人对恋童倾向供认不讳


和任何人群一样,恋童癖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人性复杂,变态和善良,精美和粗鄙,充满信仰和毫无底线,的确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在 “无法治愈” 和 “无法原谅” 之间,有人犯下暴行,也有人懂得羞耻,向往光明。


对『 公众事件 』应有的态度


27.jpg

▲ QQ群、快手app 等00后时常接触的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缺乏监管的真空地带,事实上,以 “正太”、“萝莉” 等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很容易就能锁定一些虎视眈眈的人


欲望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也并不完美。在 “罪” 与 “人” 不分的舆论环境中,只会催生出更多罪恶。


那么既然 “恋童” 确实是人性的 “缺点” 之一,我们为何谈恋童癖色变?又为何必须对传播此类影像和图片明令禁止?


这是因为,和其它性癖好不同,恋童的欲望对象是儿童。儿童本身对性缺乏足够的认知,亦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自主权。侵犯、猥亵儿童的行为,事实上是侵犯人权这一最基本的权利。


28.jpg

▲ 重典,重刑,是世界各国对于恋童癖犯罪的基本原则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等很多国家,有一套共用的性侵犯信息系统,一旦被登记上去,短则五年,长则终生。系统里除了性侵犯的个人信息、身体特征和地址,还会有危险系数的分级标注。


29.jpg

▲ 化学阉割,即注射雌激素,降低性冲动和性欲;厌恶疗法,即创建恋童者的病理反射,每当其幻想或接触儿童时,就给予电流、药物等刺激

 

针对对儿童所产生的性欲望,最有效且常用的手段有化学阉割和厌恶疗法两种。

 

在阿根廷、澳洲等国家,自愿接受化学阉割的罪犯可以获取减刑。2012年,英国有将近100个恋童犯罪者自愿接受了化学阉割。


30.jpg

▲ 被誉为 “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的图灵,自愿接受化学阉割一年多后不堪其辱,服用氰化钾自杀

 

欲望之上,使人区分于其他动物、因此而产生界限感的,是始终悬额的道德准绳。正如康德所说: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31.jpg


肆意传播的一张图片、一段视频背后,绝对不是某一个人或是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它必然是一条供需双方的产业链。


在这个链条上,缺乏责任心的父母、拍摄并从中牟利的不法之徒、缺失监督机制的平台、传播并主导这一市场的恋童文化消费者,都是我们深恶痛绝的对象。


32.jpg


而往往,我们对真相索求事实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骗取流量和站队撕架,而是希望督促惩戒并杜绝 “恶” 的再生。可沸腾过后的,都是 “不了了之” ,这仿佛也陷入了一个社会舆论监督的怪圈……



banner.jpg

18年订阅赠送.jpg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那些随手丢掉的塑料,终将被你吃下…
下一篇
物哀、幽玄、侘寂,日式传统美学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