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喧嚣的城市,走入怀抱自然的山林,是否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另一种生活?对木工作家海弟而言,游山不止是放松身心的大自然之梦,也是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每一次行山,他都会梳理着居住空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山里感受不一样的惊奇,对抗生活的倦怠与幻灭。
·近山生活的好处·
▲ 海弟、木家具和木器的设计师,曾以山为名创作了『山』系列的木雕,喜欢古旧木材
两年前,木工作家海弟搬到浙江的永康居住,小城生活宁静安逸,山无声无息地参与着人们的生活,驱车半小时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山区。
平日吃完晚饭,他就带着太太沿苏溪江畔的绿道散步,有妇人在溪石上采螺蛳,据说味道鲜美。
山在苏溪的对岸,到了夏天,蛇会从山上游到江边的浅滩和草丛里,有时就被捉蛇人网了,丢在路边卖。
逢农历带“一”和“六”的日子,农贸市集里全是四下赶集来的山民,山里新鲜的草药、蔬果、走地鸡,甚至农具,应有尽有。这也算是处于近山生活的好处。
海弟说带我们去武义的郭洞,那里有一座迄今为止发现的离城市最近的一处古生态林,如今被建成森林公园,山上有白垩纪生物大灭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红豆杉等百种珍奇物种。
他常常到这里来看树,“春天,林里山间,植物们都争先恐后地告诉你大地回春了”。山脚下有一座古村落,清泉流过,水里有细细小小的溪鱼。
村口的池塘稍微深一点,是孩子们消暑泡水的地方。桥上晒着卤水花生,桥头有老人坐着,面前放着两个桶,卖的是捞鱼的网兜。
▲山里的清涧,蒲苇长在石头上,触目清凉
周末的时候,海弟常常来这里爬山,爬完山只需要一个小时,下山正好可以吃农家炖的走地老母鸡汤,闷在青竹筒里的咸肉青豆酱油饭在炭火里烤得噼啪响。
▲郭洞特有的青竹筒饭,吃剩下的竹筒还可以留着烧火
海弟从小就住在山脚下的村庄,“被放养”的状态让他习惯了自由自在、摘野果,用相思木作弹弓,找竹子做钓鱼竿,用野草吹出哨声。
这种孩童式的山林探险,一直延续到今天,走野路时海弟要持一根树枝打草惊蛇,每每遇到村口的小溪、水库的浅滩,他都会突然心一热就脱了鞋子下水摸鱼。说要浮甘瓜于清溪,他就在溪石边就地霍霍地磨刀。
夏天的山里很安静,听听虫鸣,自然的声音能让人心旷神怡。山就像是一座教堂,在山里,人会变得简单。
·南方山中有嘉禾·
跟着木工作家海弟进山的时候,受了不少鉴定木头的启蒙。木材来源于树木,也来源于山中树林。知道树木的生长环境、形态,对鉴定木头,了解材料的特性,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
“看看当地农夫的农具,就知道本地常见的木材是什么了,村后山上的那些野树,取材方便。人们很容易就积累起经验,哪些适合做柴火,哪些适合做家具。”
海弟指向身边的一棵树,“比如这株檵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山野及丘陵灌丛中才有。木材的质地细腻、坚硬、有韧性,当地的木工爱用来做木工工具的把手。”
▲有时城市里的园林工人会进行修枝,海弟会截取一小段作为木材的标本
刚入门的时候,师傅曾经多次带他上山,从最基础的开始学,像是树木生长的方式、木材的结构,还有那些密度、性能。海弟每天都在观察、嗅闻和触摸木头,从中获得一种慢而精微的、愉悦的满足。
他对设计造型敏感,喜欢观察各种树叶的形状、干枯的果实以及枝条的自然形状,他可以花很久的时间观察芯材的纹理,把不同的纹理想象成眼睛或海洋的波纹。
有一段时间,海弟常常踩着单车,到处去找木头、凿木头,回到山林之中,去感受自然的声音。
有时也在大树底下捡拾一些掉落下来的种子和叶子。叶子夹在书本里收藏,种子就扔在花盆里,工作室外面的空地上大大小小堆满了花盆,里面种的却都是树木。一棵一棵小小的在花盆里,像是山间的野草,却有着树的精神。
如今,海弟隔着很远就可以看出哪棵是台湾相思,哪棵是乌桕、苦楝、构树。现在上山去,更多是在找有趣的事物,“咦,原来孩提时吃过的这个果实叫什么,原来这种树的名字叫什么。”
就连他对去过山的深刻程度也与那些古树有关系,“第一棵见到的黄花梨是在白云山上的,第一次见到樟树科唯一的落叶品种檫木是在郭洞,而最老的柳杉是在松阳。”
海弟打凿着那个手里名为“山”的木雕说,过去有句话,叫做“恩重如山”,那是过去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木工作家而言,更是如此吧。
原文载于《LOHAS乐活》2016年9月刊
编辑、文:楼悦
图:塔迪
环保 | 自然 | 简单 | 健康
更多自然话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黄膺和女儿的自然游学之旅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