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我们这样提高“亲水性”
image.png


6月8日,江南地区已经入梅。啰啰嗦嗦的雨、湿闷的天气是种干扰,但总有人能从水、海洋及其衍生的一切中看到神奇、专注与意义。来认识4位亲水性极强的艺术家(团队),也许从TA们的作品中,我们有机会理解水之为物的深意。

 刘佳玉作品 The Riverside(《河边》)





One One & One
海洋垃圾多到……被拿来创作


2017年,一位摄影师拉着两名同样热爱海洋的朋友,成立了艺术团队One One & One,着手开展海洋垃圾摄影等一系列海洋废弃物(以下简称海废)创作计划。

去年10月,在台北的“finders: Hi We’ll be back”展览上,团队呈现了一场以海废为主题的“饕餮飨宴”:一碟碟由垃圾、碎屑“烹煮”“摆盘”而成的精致“料理”被展示于人们面前,而墙上挂着的海废“肖像”则诉说着“食材”的前世今生。

image.png
 远观的一盘精致料理,却是被遗弃的乐高玩具、假鱼饵、成团渔网的“飨宴”


这个名为“未来大厨房”的构想,源自One One & One的一次“净滩行动”。被遗弃的玩具、废旧轮胎、不成形的织物……这些当地或漂洋过海而来的垃圾就暴露在岸滩上,催促他们思考:怎样通过相机、装置、展览说出心中领悟。


在今天,找到一片纯净海滩已非易事。海废不是单靠哪个国家完备的垃圾处理系统所能应对的难题,它们不仅源头多样、数量惊人,还随着洋流、季风漂往各地。在马里亚纳海沟-10898m处,科学家尚且发现了颠沛50余年后抵达的塑料袋和糖果包装纸,何况是海平面上的一片岸滩?


微信图片_20200619183546.jpg

 One One & One摄影作品


这两年,One One & One同环保公益组织RE-THINK保持着“净滩”合作,他们更清晰地了解到:塑料碎片会让海洋生物受困、窒息、挨饿,而可存续数百年的塑料颗粒所携带的有毒物质,终将通过生物链进入我们的体内,“垃圾不会消失,它们一定会以另一形式再回来。”


One One & One提倡“每个人都是finder”,希望人们能保有对自身处境的忧患意识,海废摄影也好、艺术装置也好,都是缩短人们与海洋、环保等议题的距离的“桥梁”。


image.png

image.png

 由海洋废弃物摆盘而成的“料理”


所以,不要将那一张张图片、一碟碟“菜肴”看作艺术吧,它们只是“呈现”:“100年前一定没有人用海洋垃圾创作,因为当时只有海洋没有垃圾,当如今世界上已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为此创作时,只能说明,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海洋垃圾已经多到……会被拿来创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受到了One One & One的启发,公益组织RE-THINK看到了海废那神秘而质地特殊的一面,于是花数月时间将垃圾分类、棚拍、配上白话文资讯,在多方协力下推出了台湾地区的第一本海洋废弃物图鉴《海废图鉴》,目前收录101种材质、种类各异的海洋垃圾。

image.png

image.png

 海废图鉴官网oceantrash.rethinktw.org/ 





Jane Withers
亲水性极强的人


若在伦敦的设计圈里提到策展人Jane Withers,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对水的迷恋。她曾戏称自己是aquaphiliac——亲水性极强的人。


她在巴斯的古罗马浴场、日本和歌山县的汤之峰温泉、费里尼的电影《八部半》以及部分古典油画或建筑草图中看到了多半已失落的人与水之间的共鸣。


因此,如何重现传统水文化、如何应对水危机,成为常常贯穿于她作品的主题。

image.png
 Jane第一场与“水”相关的展览,是 2008年的“1%的水和我们的未来”,图为所展示的水样本资料库,包括收集自河流、池塘、污水和工业用水的各种水样本

image.png
 “1%的水和我们的未来”展上,还有一个淡水样本“图书馆”


Jane擅长拆解抽象概念。


“幻水餐吧”(WonderWater Cafe)是她与阿尔托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们合作开展的项目,选取了位于全球不同城市(北京、伦敦、米兰、赫尔辛基)的几家餐厅,在其菜单上标注菜肴从土地到餐桌这一过程中的耗水量,通过抛出“水足迹”的概念,让食客们意识到自己“吃”了多少水。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038.jpg
 2018年参与米兰“破碎自然”大展的“幻水餐吧”项目:一片玛格丽特披萨的“水足迹”高达793升。制作意大利面的小麦依靠进口,这使得水足迹大大攀升

 

展览“浸泡、蒸汽与梦:重塑沐浴文化(Soak Steam Dream: ReinventingBathing Culture)”和公共浴室相关,也是Jane痴迷于水的文化性的例子。

在她看来,沐浴是很有趣的文化,公共浴室更是慢下来的空间,这个浸入式的环境让人中断现实生活的匆忙,回顾传统社交方式,并暂时将注意力收归于感官。

image.png
 2016年在伦敦ROCA画廊展出的“浸泡、蒸汽与梦”。图为“蒸汽”章节,回顾桑拿的历史和重新展望这种洗浴形式的未来,展桌由传统桑拿木花旗松制成

Jane也非常关注城市中的饮水问题。譬如在2018年时,它创建了伦敦喷泉公司(London Fountain Co),邀请著名设计师Michael Anastassiades设计了一款非接触式黄铜饮水喷泉。


她期望这些喷泉能成为日常饮水的补给站:“原来的伦敦满是公共饮水喷泉,在19世纪时,这曾是一场积极的社会风潮。我想让设计优美且功能完善的公共饮水喷泉满足人们在通勤中的饮水需求……希望看到公共饮水喷泉回到城市,希望更多人回应这一想法,用更好的设计使其成为一场都市运动、一项简洁又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标。”


image.png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内的非接触式黄铜饮水喷泉,Michael Anastassiades设计


这呼应了她对喝水的看法:“像对待鱼子酱、葡萄酒一样地对待水吧,去追溯它们的来源、产地……饮水的时候心怀感激,不是感激那些高级包装,而是真的去体验不同地质所孕育出的不同的天然水的清冽味道。”


image.png
 2018—2019年,Jane与A/D/O合作了研究项目“水生未来:重塑都市水域”,图为混入木炭的污水,是与Arabeschi di Latte合作的Drink Local Water Tasting,图:Metz & Racine.

image.png

 “水生未来”项目探索水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邀请设计师们为在城市中获取洁净饮用水提出新设想。我们一直享用着先进的城市集中供水系统,但在密歇根、开普敦水危机爆发之后,一切还是那么理所当然吗?图为项目出版物

 




刘佳玉
时间的暗语


如果要在画廊空间内捧出一段溪流,并体现贴近自然物事之时的“灵犀”一动,你会怎么做?


艺术家刘佳玉说:“如果在50年前,我可能会‘截流’一段小溪,把石头、沙床之类的都运到画廊里,将它做得像大地艺术一样。”但是时至今日,成熟的技术可以为这条溪流加上日光或月光的反射,也赋予它如同奔涌于山地之间的流动感。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149.jpg
 刘佳玉,90后女性艺术家,擅长利用现代科技,通过数据转换以及空间拼贴呈现有关人与自然多重关系的艺术概念

 

2017年,当刘佳玉创作数字投影作品The Riverside(《河边》)时,她在北京找到一条穿过长城的小溪并将其选段截流,将干涸后的河床使用FARO进行3D实地扫描,获得沙床的立体真实模型,再通过对最终呈现形态的选取,使用CNC数字机床将其制成长8米、宽3.5米的混凝土河床。

作品在伦敦展出时,经实时渲染后,最终使用6台高清投影仪进行与泰晤士河同样自西向东的河流映射。刘佳玉借助科技,通过数据转换和空间拼贴,完成了对这段溪流的再创作。

 作品The Riverside(《河边》)
 
在她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常能看到这样超越地理环境限制,将截然不同的场景相互嫁接的现象:

▲ Tracing the Sky(《伫林染天》)刘佳玉将在北京家中遥望西山的记忆,用水墨粒子与沉睡漂浮动态效果带到英国曼彻斯特那维多利亚时期的古老建筑内

 

 Iceland(“冰屿”):冰岛秋色带至三亚满是岩石、河流与热带植物的公园里


 The Side Valley(“谷边”):将在瑞士汝山谷顶俯瞰汝湖的所见迁移至北京CHAO艺术中心展馆内,东八区与东一区再次相遇

在刘佳玉看来,人类与自然具有一种天然的互动力——互为观察、互为自然。所以,她大部分作品所阐释的,正是人与自然的联结,那些走进展览空间的观众,也是作品的重要部分。

人们看到作品时,意味着想象的开始,而非结束。人、作品、观众形成一体,形成了一个作品空间。将不同场景和空间进行嫁接和拼贴,能够“置换”出一个新的空间,当观众走入这个新的环境时,会有“前所未有”“永不重复”的体验,从而唤醒对自然的关注和互动
 

image.png

 Ocean Wave(“海浪”):50条定制碳纤维滑轨再现了海浪边缘的实时动态

 
水,是刘佳玉作品中“出境频率”很高的元素。海浪、冰屿、河流,都只是非常表象的、我们肉眼看到的水,而水在她的作品中,除了利万物而不争的包容性,还是时间的暗语,引人思考更多关于自然和时间的议题。

“水与时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一样无形,且没有方向,所以我经常会通过技术手段,让观众在作品前能够通过水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去感受时间”。


 Ocean Wave(“海浪”) “可能对于人类来讲,自然是一种自然,那么对于自然来讲,人类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Courtney Mattison
彩云易碎琉璃散


珊瑚大三角横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所罗门群岛的水域,在这片400万平方英里的空间中,有将近六百种依赖珊瑚存活的物种,是全球最重要的海底生态之一。

 

但是过度捕捞、污染和气候变迁使得这片珊瑚礁面临威胁,部分珊瑚已经染病或白化。

 

拥有海洋保护科学及政策这一学科背景的雕塑家Courtney Mattison透过持续“更新”的系列作品Our Changing Seas,重现这片随海水律动的色彩,也呼吁人们提高对珊瑚白化的认知、加强保护海洋生态的意识。


image.png

 潜水中的Courtney Mattison ©BenHamilton-for-OceanicSociety


珊瑚礁有种脆弱的美,也正处于人类所造成的危险境地之中。受此启发,Courtney开始创作巨大且错综复杂的陶瓷雕塑作品。


她将成卷的粘土捏合在一起,使用筷子或钢丝刷等简单工具来打磨每件作品的表面纹理及质地——通常是戳出数千个洞来模仿珊瑚群落的重复生长。然后,她用自己研制的釉料调色板来烧制个别部件,这种釉料能够“模仿”健康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那生机勃勃的表面质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她以白瓷釉来表现进入白化状态的珊瑚。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544_meitu_1.jpg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548.jpg
 Courtney Mattison作品

 

Courtney说,她必须通过陶瓷来创作,因为碳酸钙既是釉料成分,也是珊瑚和软体动物沉淀的化合物,因此,她的作品与真实的珊瑚礁之间不仅具有某种成分上的相似性,而且都有着“彩云易碎琉璃散”的脆弱之感。于是,走在Courtney的大型作品展厅中时,犹如徜徉于海洋。

 

今年,为呼应“地球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处将Courtney的作品列入纪念邮票之中。


image.png

image.png

 

◐ 文:部分编辑自《LOHAS乐活》2020年4&5月合刊,原文作者skye、登酿、jinyu等
◐ 图:《LOHAS乐活》杂志、受访者供图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乐活主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846.jpg
4&5月新刊导读:水之为物


微信图片_20200619185850.jpg
怎么更科学地喝水?|附瓶装水设计大赏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image.png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如何在湿度达90%的黄梅天远离蚊虫?
下一篇
夏至 || 梅子黄时雨,浮生一日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