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到达海口的第二晚,我们随着记录当地风景与人文的公益速写组织“速写海口”来到万绿园,在结束了整个下午的骑楼老街“暴走”后,隔着幢幢树影看展开于高楼群落之间的灯光秀。那一刻,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步调缓慢的海南,正被潮流裹挟着前进,迈向“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港”“清洁能源岛”。
今天,我们介绍海口的骑楼老街与紧锣密鼓推进中的“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一旧一新,一过去一未来,这两处公共建筑空间(街区)都述说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联结。对到访者而言,触摸它们,也许就是探寻一个城市的生活场所与精神所在。
▲ (上)海口骑楼老街,图_卡兹;(下)图_张洋,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骑楼,锁住时光
下午四点坐在海口骑楼老街里喝椰汁的时候,周遭很热闹,有游客,也有不紧不慢的当地人。
骑楼是种外廊式建筑,一层是柱廊或人行道,二层及以上部分“骑跨”在一层之上。除了海南,骑楼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多有分布。根据资料,骑楼式建筑曾经盛行于地中海一带,但现代意义上的骑楼则源于印度,由为了抵挡炎热的英国殖民者建造,当时被称为“廊房”。
晚清时,海口作为开放口岸之一,在远走东南亚的海外华商的活跃之下,逐渐形成了骑楼建筑群。当然,其中最古老的“四牌楼”,据说建于南宋。
▲ 道路尽头的三层建筑便是“海口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图_庄方
▲ 骑楼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也吸纳了来自南洋、印度与阿拉伯的影响。图_卡兹
我们跟着“速写海口”的几位骨干成员探访了今日骑楼老街的心脏地带——中山路天后宫周边。这些带着南洋风的楼宇绵延约4.4公里,覆盖了市中心的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等数个街区。
“速写海口”,是由在海口从事设计和教育的设计师周昭柏和几位画友发起成立的“城市速写”团队,成员来自各行业,通过寻找、描绘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原生态生活图景,定期写生创作记录,呼吁保护城市建筑、留住有故事的文化记忆。
“城市速写者”最初是在2008年于美国西雅图创立的组织。如今,城市手绘作为一种几无边界的语言,逐渐“流通”于全球多地。
▲ “速写海口”的发起者们。图_庄方
海口的骑楼一般有2~4层高,一层空间成为遮阳避雨的店面,上层则是生活区,扶手、门框、窗框等细节装饰多少带着巴洛克风格。
历史上,骑楼老街容纳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西天庙、天后宫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它们也目睹了许多影响城市进程与面貌的变迁。海口骑楼老街的官方网站推荐了一条“海口南洋风貌展示馆—水巷口街及老字号—中山路—中央银行—交通银行—海口总商会—自在咖啡—中山路35号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骑楼剧院—邱氏老宅—海南铭德票证博物馆—大亚酒店—天后宫”的游览线路,应该能满足基本的文化探寻需求。
▲“速写海口”的发起者之一林锐在更加原生态的骑楼前。图_庄方
经过一番“修旧如旧”“整旧如故”的修复与更新后,如今的老街回响依旧,也囊括了新商铺与民宿,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仍在。
▲ 图源自海口骑楼老街官网
《LOHAS乐活》几天前发布的海口12小时“逛吃”清单,便深植于骑楼老街区域。这里有东门市场的烟火气,也是宛如邻里、社区活动空间一般的存在(尤其在未经大面积修缮的老骑楼片区),还会举办游神、长桌宴等活动。
▲ 海口骑楼老街。图_卡兹(上、中)、庄方(下)
正因如此,骑楼凝聚了人们描绘城市的热情。“速写海口”里有上至七八十岁的长者,也不乏年轻妈妈带着两岁的宝宝一起来画画,每次活动都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和赞赏,甚至也有人因偶然路过而加入其中。
“画的最早的是骑楼,画的最多的也是骑楼,”“速写海口”的周老师说道,“颜色亮丽的楼是近几年修缮过的,其实我们更偏爱斑驳的老骑楼,还留存着这里原来的面貌。”
这也许就是“场所精神”的力量。
▲(上)骑楼小吃街,周昭柏速写作品;(下)我们偶遇了正独自描绘骑楼的姑娘。图_庄方
黄昏时分,我们汇入晚高峰的人群中,走上人民大道,远望长堤路上的钟楼和老海关大楼。夕阳洒在海甸河上。
一转头,发现身边全是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夕阳的路人——不仅拍风景,也要变换pose地自拍,几乎堵住了人行道。这大概是我们近年见过的最不紧不慢的“晚高峰”。
▲ 海甸河落日,钟楼与旧海关大楼已成剪影驿站,爱城市、爱自然的人们将在此相聚
2020年,“速写海口”曾因疫情暂停过外出写生。疫情后的第一次“约绘”,人们特意把地点选在了面朝海口湾的复兴城,而与之隔海相望的万绿园,是海口的生态地标之一,近万棵滨海的椰子树和热带植物为这个“国际湿地城市”平添了不少绿意。
海口最不缺绿意,“绿色”在城市中/周边形成的不少聚落绝非“绿地”级别,而被冠以“国家湿地公园”的名号。
▲ 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图_庄方
▲ 五源河湿地,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团队成员正开展实地调查。图_卡兹
在这与自然紧密相依的城市中,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体,如何通过美且兼具功能性的公共空间相互依存?
▲ 在海口万绿园附近撷取的城市俯瞰景观。图_卡兹
由马岩松操刀设计、MAD建筑事务所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参与深化设计方案的“云洞图书馆”,正处于最后建造阶段,它正位于海口湾畔的世纪公园。
看“云洞图书馆”的效果图,就像走进了多维的时空隧道,这个具有图书馆和滨海步道驿站功能的公共空间,具有观海视野,连接了城市与海岸。MAD官网介绍道,人们可在其中休憩、阅读、放空、看海,空间设有自然采光通风的公共卫生间和淋浴间、饮水区和自行车停靠区,周边还可以举行中型的户外演出和音乐会。
▲ 3号驿站效果图,MAD马岩松_云洞图书馆_by SAN,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卷曲的混凝土墙体,既是建筑结构,也是连接不同空间的纽带,墙、地、天花融成一体。大大小小的孔洞则让人想到火山岩,它们既是有机的呼吸口,也将自然光线引入空间的深处。建筑外围的回廊灰空间给海口炎热的环境提供了遮阳和通风,让过往行人可以驻足休憩。
马岩松说,这个由一体浇筑成型的白色混凝土打造的建筑是“可以被阅读的,可以成为发现周边风景的一个装置,它自己也是特别自然有机的形态……”
▲ MAD马岩松_云洞图书馆_建造中_by Agovision,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而这个空间,将是32公里世界级海滨艺文风景线上的一点,16个大师级地标性公共驿站中的一环。“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正在为海口打造开放的、联动的、公益的、自然的滨海艺文生活长廊。十余个世界级公共艺术驿站将于年内陆续落成并与公众见面。
其中,海口湾 19.6 公里长滨水区域将布局 7 个驿站,在江东新区未来CBD 外12.5 公里长的海岸线区域里将建设 9 个驿站。
▲ 今年2 月1 日,由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海口·海边的驿站”大型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新闻发布会已在海口世纪公园举行。(上)海口湾驿站落位区域;(中)海口湾驿站选位及对应建筑师、艺术家;(下)江东新区驿站点位及对应建筑师、艺术家。均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创作者们的名字无比闪亮,包括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艺术家、跨学科专家:国际建筑师及机构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 BIG )、隈研吾( Kengo Kuma )、恩加德·萨塔布汉德( Ong-ard Satrabhandhu)、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Schumacher, Zaha Hadid 建筑事务所)、藤本壮介( Sou Fujimoto )、斯坦法诺·博埃里( Stefano Boeri )、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韦尼·马斯(Winy Maas, MVRDV),中国建筑师刘家琨、马岩松(MAD)、朱小地等;国际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坂本龙一(Ryūichi Sakamoto)、沈伟、金守子(Kimsooja),中国艺术家张培力、林天苗、雪松、杨福东,以及新锐设计师AHA 组合,并得到青年建筑师郑载澔(Jaeho Chong)、栗若昕和刘硕等的支持。
只要稍加想象,便知道这将是感受自然与城市的关联、能让人打开五感的场所吧。
▲ 6号驿站效果图,(上)藤本壮介_天空之山_东北半鸟瞰图;(下)藤本壮介_天空之山_广场人视点效果图。均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部分驿站的形貌还未可知,但创作者的言辞总能带来启发。“我想未来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个特殊功能,规模也都不大,它其实有一点像是建筑,它也是一个艺术品……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不建房子也挺好的,设计一个建筑,跟日常所见的大海、天空和美丽的日落能有什么区别?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去看这些东西,就是我想做的。所以这个建筑其实是另外一个时空,它其实内部感觉很深邃,里面就是不停地有这种空间的层次,也说不清楚,这种空间在日常有一个不同的角度……”在2月1日的“自然·共生·未来”论坛上,马岩松这样说。“海口·海边的驿站”由艺文中国联盟发起人、资深综合艺术策划人翁菱担纲策划,她说:“不同于传统的观看型公共艺术作品,项目融合了休闲、娱乐、交流、教育、公共服务等多重体验和实用性功能,邀请人们亲身融入,由此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情感链接……我们希望通过’海口·海边的驿站’这个项目来探索人类在新冠疫情后与自然界的关系、新老城市的共生、科技与艺术的相互激发,以及,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迁的情况下,人类怎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这个终极议题。”值得期待。
▲ 图_赵辉,由“海口·海边的驿站”项目提供
◐ 文:编辑整理自《LOHAS乐活》杂志,有删改;部分源自资料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城市指南,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曼谷餐厅/咖啡店:网红的脸,佛系的心
海口12小时逛吃清单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