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生活指南 | 来潮州,看“食物链顶端之城”如何出圈

不久前,我们“溜达”过12座小城,潮州作为“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城市”,自是不忍错过的。只不过这一次,我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它的古色。通过民居、祠堂、园林……试着从这座古城昔日的荣光中,知悉潮州人表达美与思的方式。

古厝里“观潮”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这一俗语,隐约透露着潮州人对自身文化底蕴的自信。这座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的城市,正是潮文化的发祥地。


作为国内罕见的,仍保有原生态古宅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潮州的核心区——湘桥,至今仍有大量在文化底蕴、审美韵味上可以提供参考价值的民居古建。


▲ (上)龙湖古寨;(下)湘子桥。图_一佳


摄影师蔡海松是地地道道的潮汕人,多年来研究潮汕乡土民居。在他眼中,初识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便是通过老街区的古建筑。


在潮汕地区,看建筑是门学问。不只在建筑类型的丰富,也在于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从平面结构上来说,常见的便有“下山虎”“四点金”;而若是要细分建筑的装饰工艺,就有嵌瓷、木雕、石雕三个大类。它们各具特点的图案与笔触的变化,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潮式建筑”的内里。


蔡海松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出版有《潮汕乡土建筑》《潮汕民居》等书籍。

微信公众号:蔡海松工作室


譬如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的剪裁、镶嵌来表现形象的嵌瓷,将花鸟、动植物、人物等图案点缀于屋檐之上形成翘起的花团锦簇,也让那些原落于纸上的神话传说与古代典故有了新的载体。


蔡海松老师给古建爱好者的拍摄Tips

1/ 每一座传统建筑民居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都有其独特的“魂”,不能简单存照了事,而一定要拍出其内涵与神韵;

2/ 拍照前,要先查阅史料,访问当地名贤、族老,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形态、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渊源和传统习俗等;

3/ 实地观察选择,综合气候、光线等因素,捕捉最佳拍摄时间和拍摄角度。


▲ 嵌瓷局部。图_一佳


集雕刻、漆艺、贴金等技法于一体的木雕,是类似的光景。木雕的存在,更证明了潮汕人在营造自己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时,如何以不温不躁的用心和纯正细腻的做功而将“精致”发挥到淋漓尽致。

己略黄公祠,便能见着这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金漆木雕装饰,也是蔡海松老师认为“潮州乡土建筑的经典之作”。


▲ (上)己略黄公祠的天井与拜亭;(下)拜亭的木雕装饰。图_蔡海松


不过,工艺的“精致”并不是潮汕建筑的全部特色。像土楼、园林这类新型文化建筑,在潮州也有了新的风貌。仅仅是在湘桥区,便有如莼园、颐园这类既具有浓厚民间特色,又嫁接了些许江南园林之特点的岭东园林

“闹中取静”的莼园,用蔡海松老师的话来说,则是“在嚣尘之际辟出的一方静域”。咫尺寸方之地,弯曲的桥亭、错落的山池、幽深的花木一应俱全。在那儿,人们游走于潮汕特有的“四厅相向行偏门”格局之中,既能一窥当年主人饶锷以潮州宅第为主体,融合苏州园林与西洋建筑形式之精华的巧思,也可体会古时“潮人”追崇的陶然而已与自适。


▲ 莼园,从庭园看八角楼。图_蔡海松


反观颐园,则可以了解潮州人是如何构造居住空间的。虽不及莼园内里的丰富,逛颐园的惊喜,在于穿梭在“青瓦白墙”之间,看“宅、斋、园”三个空间如何通过巧思形成统一,相得益彰

如今,经后世修复的颐园,也发展出诸如书斋、庭园等新型文化空间。而这个充满浓厚潮州民间特色的新型文化建筑,也成为潮籍著名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生平事迹、学术著作、书画作品,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莼园(上)

📍潮州湘桥区下东平路305号

颐园(下)📍潮州湘桥区东门楼内沿城楼的马路一侧




被“盘活”的老宅


对于三十年来奔走于潮汕闹市乡野之间,直言用镜头呼吁保护古建的蔡海松老师来说,传统建筑是维系人们与城市情感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前,华南师范大学的陈椰老师回到自己的家乡——距离潮汕古城40分钟的汕头澄海区樟林古港,不同于往常祭祖、授课,这次归来,他想“抢救”已荒落三载的百年老宅“德茂内”(又称“德和里”)。


▲ (上)陈椰;(下)德茂内航拍

在潮汕地区,越来越多的古宅在这些年面临闲置、荒废等问题,其功能退化到只剩祭祀。


因某次机缘,陈椰接触到在马来西亚修复韩江家庙的潮州籍人士林玉裳,为其深深打动,“一间修复后的祠堂可以生出新的功能,甚至成为一个面向域外展精神、价值观,凝聚家族血脉乡愁的地方。”直到后来,他在广州、潮州陆续看到一些行动者已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老建筑活化成民宿、茶室、咖啡馆等新型空间,至此发现自己也可以试着改造祖宅,在其原有的文物价值、历史底蕴上,发展出新的审美韵味。


▲ 林玉裳(图源网络)


“改造者”的身份是否被认同,涉及风俗、风水等信仰与邻里之间不同的观念是否得到满足,资金短缺等等因素,决定了此番修复的任重与道远。


一年多的时间,陈椰一边恢复、重建德茂内的文化意涵,同时步履不停于现有空间的功能延伸。关乎祖宅、樟林古港等历史建筑的科普讲座、工作坊、亲子营……原荒废的老宅逐渐热闹了起来。


在微信公众号“哲谋居”,陈椰记录着自己修复老厝的一年。这个过程是他“走出书斋、回归生命实践的新征程”,而对于樟林古港,许是一个崭新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的诞生。


德茂内📍汕头澄海区东里镇塘西村




探索老房生命的更多可能


这两年,潮州人余贝在自家祖屋“池仔内老厝”完成了许多“回乡实验”。说是实验,其实是围绕潮州在地文化做的一些探索


“池中太阳”是她和朋友们的第一次尝试:将破败的古厝改造成为一个短期展览空间,通过展出各地潮汕籍创作者的作品,将当下多元文化搬进潮汕的老房。之后,她以老厝为空间,与在地的文旅朋友、关注做公益的伙伴落地了一系列在地青年文化活动。


▲《池中太阳》展览现场。


两年的在地实践,对余贝来说是一种“更贴近大地、更了解脚下的生活”的方式。她关注到了很多家乡的进步,了解到一直被忽视却影响自身极深的文化,但与此同时,她也在怀疑——这些宏观的谈论真的能落于日常点滴吗?


“在潮州呆的这段时间发现,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咖啡、酒吧等文化正逐渐被接受,但却很难找到比较拿得出手的当代艺术设计、艺文空间,不论是缺少‘足够的发展空间’还是其它原因,年轻人在这个领域好像‘消失’了。”


▲(下)余贝在展览现场。

基于此,余贝正在为原来颇有“快闪”意味的老房寻找一种存在方式,比如将它定义为青年文化空间,去承载更多在地行动与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她尽量不去解读诸如“如何用比较新的力量突破旧的束缚”这类宏大的议题,而是潜心探索出可能:去寻找到一种更好的形式或渠道,将这类议题呈现给对它们感兴趣的人。就像她们在“池中太阳”展览中的描述:“在观众的心中种下太阳,让更多可能性得到生长”。


最近,余贝希望以原有空间为起点,发起驻地计划——“原点计划”:以现在的潮汕,甚至说以这个时间点的空间为原点,重新建立坐标轴,再去定位和解读。目前,一位受邀建筑师正在改造并基于其未来承载的功能创作。


池仔内老厝📍潮州湘桥区下西平路南池仔内



古厝里的新空间


在潮州,已涌现一批围绕老建筑出发正尝试着力的新空间。

我们也请余贝与在地公众号“兜里潮州”的主理人大糖,分享了几家流动于古厝之中的新空间。如今已成为不少年轻人“驻地”的它们,或许能作为你了解这座老城“新潮”的途径。


▲踢桃咖啡


踢桃咖啡

在嗜茶如命的潮州,有一间由80多年老厝改造的咖啡馆。“踢桃”在潮汕话里有“玩耍”之意。在厦门当了一年咖啡学徒回归故里的咖啡师冰冰,将自己人生中第一家咖啡店开在了牌坊街巷子的一隅,希望将咖啡馆开成“像潮汕工夫茶一样受人喜欢”。 

📍潮州湘桥区牌坊街灶巷19号

潮州角落

以潮州工夫茶文化为引,集茶栈与民宿于一体。建筑前身是北洋军阀洪兆麟的别墅,整栋房子有前后两个大庭院,以“山水花城桥”为主题设计五个客房,一室一景,配合潮州山水、老街巷、非遗文化等潮州元素布置。公众号“潮州角落”也在致力于推广潮州文化。 


📍潮州湘桥区下西平路长山里北巷12号


明德园


由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谢华创办。该园既运用“大道至简"的设计理念,保留潮州本地民居元素之余又突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对手拉朱泥壶的泥料采用“石中取泥”的创新方法,使手拉朱泥壶实用物理性和质感均达到紫砂壶的标准。


📍潮州湘桥区牌坊街状元亭旁


喃妙茶舍


隐藏在牌坊街深巷静处的喃妙茶舍,是一间供茶客们放松品静而开设的小茶馆,简单素雅。其坐落于潮州南门十大名巷的家伙巷中,邻近潮州最鼎盛的寺庙之一的开元寺。屋内四处留白,茶器精致摆放,是一品潮汕工夫茶的好去处。 


📍潮州湘桥区太平街道家伙巷29号


来潮州寻味,也寻古厝里的“新潮”◐ 图、文整理自《LOHAS乐活》杂志。图_一佳、大糖等各位受访者提供;信息鸣谢_余贝、兜里潮州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溜达指南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小城生活指南 | 来漳州做一回无事小神仙

溜达去!12座小城生活指南|3&4月刊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乐活专栏 | 素黑:不要让疾病变成终身伴侣
下一篇
GWP100 vol.46 | 对话SHERRY POON:只需从一点点 改变开始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