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了解“露营三式”:更豪、更野、更简


在多数人看来, 带上帐篷、睡袋、防潮垫就能“说走就走”的露营,或许是涉足户外门槛最低的方式, 而在此基础上变化出的不同风格,则让露营延伸出更多功能与美学的意涵。这次,我们邀请了三位分别在Bush Craft、Ultra Light及Glamping上颇有心得的露营爱好者,通过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露营风格,他们在户外安“家”,与自然亲近。

Bush Craft:

荒野“谋生” ,向自然讨学


BushCraft可以理解成‘Bush’(丛林)加上‘Craft’(能力和技术),也就是丛林谋生知识和技能:通过利用原始技能,将自然中淘汰掉的比如死木,或自取的一些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各类东西,加以技能手工,制出新生器物,从而在自然里更便利地生活。”

几天前,卞卡刚和朋友从孟屯河谷露营回来。那里有雪山草甸、冰川湖泊、原始森林,是野外露营的好去处。


在荒野里露营,卞卡一般不带防潮垫,随身的东西简单实用,一个睡袋,一张动物皮毛,再配一个抓绒内胆,在森林里找些树枝,松针铺在最下面,上边放上驯鹿皮毛与睡袋,“有这些已经能足够让你休息得舒服了。”他喜欢做饭,独自露营时会带上几样爱吃的食材,徒步穿越森林,采集死木和散落的木头劈柴生火,心情好时,或煎牛排,或炖上一锅牛肉西红柿,在自然环抱里享受一餐一食。


作为BushCraft(以下简称BC)的资深玩家,卞卡认为,BC讲求谋生知识和原始技能,是一种与自然“互动” 更深的露营方式


▲ 向川西原始森林发起“BC挑战”的卞卡。图_小僧

刚开始玩BC时,卞卡穿越原始森林,用斧头劈柴、雕刻木碗,夜间露宿荒野,无不让人血脉喷张。有朋友看到他拍的照片羡慕地说“作为男人,这辈子必须要跟你去一次”。有朋友去了,原计划三天两夜,往往休息一夜,第二天一睁眼,就要求带他们回去。一次卞卡带朋友徒步露营,去的林子常有野猪出没,放置BC木头等物件的地方还发现了野兽獠牙磨蹭过的痕迹,一路上提心吊胆,真实情况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反观卞卡,一直以来,他都活得自在。临近毕业那会,家人想让他考公务员,有份稳定工作。他心里不愿意,成立了一个叫FES的组织,偏生活化,没有成文章法,聚集一群热爱街头文化的人,有地下rapper,有搞乐队的,也有设计师。大家聚在一起聊喜欢的音乐,聊滑板,聊小轮车。


▲ 捡柴劈木、系绳生火、制作木勺……通过BC收获到的,也许是习于自然的野趣。


那时,卞卡喜欢玩极限运动,因为爱拍照、拍视频,慢慢成为极限运动摄影师,到现在还是一名独立导演。玩极限运动时也会组织活动,其间开始做活动策划,一切变得水到渠成。小轮车之后,卞卡开始玩摩托车,开了一家FES复古机车改装店,也做一些摩托车活动,还做过复古展览。再到后来,他开始玩BC,现在和合伙人克林一起打理户外生活方式平台“荒野召唤”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所做的事儿都是自己热爱和喜欢的。我也喜欢把自己爱的东西分享给身边人,把这份信念传达给更多的同龄人,希望他们坚持下来,能够真正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卞卡说。


▲(上)卞卡与朋友在理县(川西)的山中露营。(下)“荒野召唤”作为户外生活方式平台,会招募对露营感兴趣的人,由卞卡和团队带领,大家一起去森林体验BC。 


克林是从FES组织认识的老朋友,以前玩车的时候卞卡知道他喜欢徒步,经常带队去境外登峰,有他当户外路线设计师和专业领队,让人放心。第一期露营活动的主题源自朋友小黑的一段话:“我热爱大自然,就像热爱生命。没有大自然的生活,有如僵尸失去了血液,我想我的血也是绿色的。”话语简单动人,在到达营地当天的篝火晚会上,卞卡向大家揭晓了这个主题——我想我的血液是绿色的。


之前参加摩托车俱乐部时,每次骑行会去到不同的地方,就像一场“游牧”。也许是当时留下的习惯,对于现在的活动,卞卡也会选择不同的露营地,“帐篷也是从萨米游牧民族传统帐篷改良而来的,我们想提倡游牧的概念。”卞卡介绍道。


▲ 卞卡和团队在亚丁三怙主雪山下的野营。 图_子弹


“露营只是一个载体,每个人都可以去露营,但我们更关注大家能在三天两夜的露营活动里体验到什么,玩到什么。”参加露营活动的朋友来自天南海北,有大学老师、律师、厨师、企业高管,也有喜欢露营文化的咖啡师、自由职业者。一群人一起去探索自然,各有趣味。“我不太喜欢野奢这个词。”卞卡补充说,“现在大家讲野奢,想到的是装备有多牛,但如果装备再牛,去露营只是低头玩手机,那又有什么意义?我们想提倡精神上的获取。”


通常,三天两夜的荒野旅途里,众人会徒步穿越密林,聆听自然,同时捡拾路上看到的垃圾。到了营地,体验木工、学习砍柴或者钓鱼。偶尔有乐队加入,在林间旷地奏响一场露天的音乐会,烤架上牛排滋滋作响,锅里熬煮着食物,大家安静地坐着,看看远山近树。


▲ 卞卡和朋友在理县(川西)的原始森林体验BC,第二天一早醒来,烧水泡咖啡。


最近,因为忙“荒野召唤”,卞卡单独玩BC的时间越来越少,回想起上一次独自玩还是去年冬天,他提前一天去到山里等大部队。第一次玩BC也是冬天,他在雪地冻了一宿没睡。因为玩BC,卞卡感觉自己与自然有了更深入的互动。他知道通过看云,预测天气的情况;也熟知更多植物,学到了它们的用途。


“我从小爱玩,不喜欢被束缚,包括后来骑车拍东西,也都是挺自由的状态。”卞卡说,他觉得BushCraft的直烈合得上自己的性子,而这种露营方式,本就是人类最早在荒野里生活的状态。摄影师Hamid Sardar-Afkhami说过的一段话,卞卡觉得特别有共鸣:“荒野不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它只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生活方式。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自由。



Ultra Light:

轻装上路,把时间用于享受自然


Ultra Light装备轻量化的露营玩法。最早美国的户外玩家为了挑战难度高的长途徒步路线,需要计算好补给,只带最轻的装备和必需品出发。


2009年的一天,Tara在Blog里放了张图,帐篷掀起了一角,天高地阔,初升的朝阳把山顶的浅草、远处的河流都覆盖上金色,他写下:“每朝起來,把窗帘拉下,望出窗外看见此魅力日出,是都市人多么渴望的日子……如果努力工作读书都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那更要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不然只会剩下努力工作,而没有了享受生活这最终目的。enjoy camping!”


十多年来,Tara有过很多身份,Ultra Light露营风格长期实践者,TaraPoky的设计师,Pre Tents的联合创始人,还有户外网站GO OUT.HK的创始人,而这些都和露营有关。


▲ 在广东河源峡谷溯溪钓鱼的Tara,支起的是Pre Tents Coastwing天幕。


对Tara来说,露营吸引他的部分是玩不同的装备,可以挑战路线。各种玩法里,装备轻量化的Ultra Light最吸引他。这种最早因为美国户外玩家为挑战高难度的长距离徒步而延伸出的露营风格,要求露营者计算好合适的补给,带上最轻的装备出发。


Tara最喜欢Ultra Light的一点是可以“Make Your Own Gear”(做出最适合你自己的装备)。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泡在国外的DIY论坛上,研究在哪买面料好,还特意买缝纫机回家亲自尝试。做久了,身边朋友慕名请他帮忙,Tara索性小批量地生产自己的品牌,很多人因此把他视为Ultra Light的发烧友。


▲ 到达营地后挑选最适当的营地时,轻量的Pre Tents Ridgeline帐篷可随意移动。图为Tara在日本的一次登山露营中。


这些年对于轻量化露营的理解,Tara也有了新的想法。在他看来,Ultra Light的形式很适合都市人,因为这种玩法只需要你5分钟整理,就能很洒脱地离开营地,回家也不需要再整理装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自然”。比如天幕露营,躺在天幕下,“草地很近,你一张开手就可以触摸到草地,闻到青草的味道。”


最近这十年,Tara主要生活在深圳和香港两地。之前如果要露营,要么他就直接飞成都,去川西或者回香港,倒是这一年半来因为疫情,国内露营风潮火了起来,朋友遂提议不如在深圳组织俱乐部,找人一起露营。很多人慢慢加入,有品牌设计师,策展人还有艺术家,大家在一起聊天,聊到深圳是否可以像上海、杭州、北京那样也做些活动,把露营文化推广给更多人。


▲(上)Tara带上自由之魂天秤座帐篷与天幕,与爱宠“好厚”在惠州龙门露营。(下)Moss Tents的一张天幕、几顶帐篷轻简易收纳,很适合小群体出游。图为在白盆珠水库露营的“不过夜俱乐部”的小伙伴们。



一年前,Tara和好友创办了露营户外生活品牌“不过夜俱乐部”,不定期举办线下活动和线上分享。活动一般有主题,比如焚火,教大家如何用打火棒生火,到了第二天会有好玩的生活类比赛,可以学到实用的露营知识,“我们计划的十个主题里,目前做过一两个。有玩家很喜欢,会问下次活动是什么时候。”


现在,Tara的家里到处都是露营装备,“可能是炉子、杯子或者餐具,因为很好用。”对他来说,早前的兴趣已经成为了如今生活的一部分。露营让Tara更爱自然,也让他特别重视于保护,就像美国NOLS所提倡的“Leave no trace”(无痕荒野),对于新手来说,他认为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好。“除了脚印之外,其他都不要留下来。”



结了婚后,Tara周末要陪家人。有时,周五下班吃完饭后,他会开车远离城市的霓虹,上山找个风景好的地方露营,第二天周六回家继续陪家人。“也许不能够达到完美的旅程,但这样的放松也挺不错。”


对于大部分因为经验不足、担心过夜露营的安全和舒适问题而对户外生活“望而却步”的人,Tara建议可以从“不过夜”开始:带上轻简的装备,下班后于城市近郊寻块合适的营地,在有风的夜晚支起一块天幕,热壶酒或煮碗面,自己一人或与朋友闲聊,听听夜晚的虫鸣,看看远处城市的灯火。夜深了,利索地收拾装备,兴尽而返。


Glamping:

安“家” 于自然

Glamping作为Glamorous与Camping的合成词,意指“精品露营”,是一种崇尚精致、舒适的食宿体验的露营方式。装备除满足基本的户外需求外,在外观、材质等细节上也需有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认识陈薇的人,对其身份并不陌生。作为一名高级西点师,陈薇用糖花的技术与创意,赢得过无数国际级奖项;在2019年一场“环保可持续”的展览上,身为跨界艺术家的她用糖模拟出水母、珊瑚的形态,呼吁人们关注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她还是2个小孩的母亲。接触露营前,一到周末,陈薇会陪着孩子去往果园采摘水果,或是打卡动物园、植物园,边玩边学,一家人在自然的照拂下共同成长。


对“户外”有感,始于滇西的一次旅行。在尼丁原始森林,一家人徒步2公里后,坐在群山环抱的溪谷边野餐、于雨后的山林里采摘菌类。这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山野体验,不仅让陈薇体悟到日常出游与户外生活方式的贴合,也激发了她涉足自然的热情。


▲去年8月,一家人在尼丁原始森林轻徒步。图_@陈薇VivanChan


陈薇所理解的“户外生活方式”,无外乎露营“建房子”、做饭、休闲娱乐。回来后,陈薇跟着资深玩家体验了几次不过夜露营,在这个过程中从适应到喜欢、不过夜到过夜,从置办第一顶帐篷到近乎于把家“搬”去户外,她也慢慢感受到“风格露营”(Glamorous Camping,简称Glamping)的魅力——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互动方式,它“可以把日常的活动与空间组合起来”。


“为什么大家现在会喜欢露营?”陈薇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或许混杂着欲望、目的或利益,但露营有时很像“邻里串门”,“好像只需要彼此互补的性格,无需多言的默契,乐观积极的态度,向往自然的初衷……聚在一起,就能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瞬间。


▲相识的家庭结伴于自然,“打理”着户外的家。图_邱子峰


相识的家庭三两结营,爸爸们负责教照看孩子,陪他们写生画画;妈妈们则会在一旁准备晚餐。性格不同,却不妨碍彼此之间形成默契分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纯粹、真实。而回归到自然当中的孩子们,会好奇于每朵花的成色,会“肆无忌惮的追着羊群一起奔跑”。他们被禁锢、被压抑的天性得到释放,在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协作中,他们也学着“社交”,拥抱属于自己的小小“社群”。


越来越多地接触户外,陈薇发现自己更放松,也更自然了。外在是最大的变化:露营前,自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City Girl”——精致、挑剔,甚至还有些洁癖,一年四季的着装都偏爱连衣裙;露营后,她开始喜欢中性、舒适的穿搭,也更关注物件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小孩们玩到了一块,也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社群”。


“可能有人觉得玩Glamping,需要带很多装备,对美也有要求。但有时我们恰恰是因为这些美好物事的存在,才得以在城市与自然之间重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而这样的变化与触动也让陈薇有了动力,希望将此生活方式分享出去。


日常之余,陈薇也和朋友一起聚集露营爱好者们参与活动。“我们更像是主题型的露营活动,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来调整每一次的‘聚会’ 内容。 ”在未来,陈薇希望可以搭起这样一个平台:将露营与健康饮食、社群活动、户外生活、亲子美育等内容联结,成为在城市与自然之间,激活更多人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会客厅”。



▲接触户外的过程中, 陈薇也结识了一群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


包括但不限于此,出于对露营的喜爱,本职为室内设计师的先生已然成为“室内外设计师” ,在筹备、建造营地的项目中,夫妻二人正尝试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为更多向往户外生活方式的人提供心安之“所” 。“露营还是一个较小众的领域,营地的建设还远没有跟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蓬勃的发展也只是开端。”


离城进野,就能获得疗愈,或许也源于自然对人的无微照拂。就像陈薇说的:“暂离城市,放下电子设备,到自然中去。”从不厌其烦、精心挑选自己的第一件户外装备开始,换一个生活场景,体验另一番生活韵律。或许当我们返归城市,面对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时,也能充满勇气,怀抱着与友人重逢的心情,期待着从城市走向自然的“家”。



◐ 内容编辑节选自《LOHAS乐活》杂志。文_小荻、冰芯;图_除标注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自然系社群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听听“自然系”群体的声音


去野,去感受自然的力量|7&8月刊预告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为什么迷你版总是更可爱
下一篇
乐活专栏 | 王小饵:饮水思源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