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艺术,人们都在“未来的实验室”里谈什么?

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事在西岸刚落幕不久,为期一周的“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又在同一片区域延续人们对未来美好的追求和希冀。近30所海内外艺术设计院校在这个FutureLab未来的实验室)中所呈现、谈及的是什么?从设计到时尚,从城市建筑到生活日常,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反思当下,塑造未来。▲ 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展位

在延续灵活开放、多元丰富的风格同时,今年的“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下简称FutureLab教博会)也致力于为对教育和创意领域抱有兴趣的行业相关人士及观众提供一个了解当下趋势的渠道,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不少从各领域、角度出发的可持续思考与创变。

院校展览

呈现未来更多可能

本届FutureLab教博会的院校展览单元,不仅多所已经连续三年参展的院校,不断展示其不同的专业方向或研究特色,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学院、造型学科(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创新设计及绘画三个学院的各自独立展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声音实验室等等。


▲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环球生长”主题展位

 

还有爱丁堡艺术学院、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系、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创新设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莫斯科当代艺术学校(英国高等艺术设计学院)等院校在室内空间设计、人机交互技术、新型建筑及产品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涉及建筑学的再思考、动画叙事、印刷出版、量子计算等多重主题,进一步凸现了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趋势。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几所新亮相于FutureLab教博会的院校和他们在地球生态、可持续未来等方面的探索。


▲ 爱丁堡艺术学院展位

“追溯未来”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

过去不平凡的一年,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建筑环境中最紧迫的问题:对气候危机的探讨、城市空间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反思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恢复。

 

展览汇集了UCL Bartlett学院建筑学、建筑设计、等多个硕士专业的教学成果,从数据链接、异想世界、建造重构、寓言叙事四个部分,以多种媒介的方式,呈现了当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结合数字媒体、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人机交互、艺术感知等领域,在维持对人文、社会与文化的深入反思的同时,挑战现存的建筑模式,在更宏大的时空中追溯建筑的本源、洞察建筑的未来。


▲ 谭卉/程克寒

Ecognosis—Redefining Coexistence(重新定义共存)

RC15-Pervasive Urbanism: Reprogramming the Urban Commons


其中重新定义共存”项目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当地野生动物相互交织的生命周期,发现其与广泛的环境数据的相关性,试图在自组织系统中改造现有的城市结构,探索后人类可持续社区的可能性;特朗普总统图书馆”通过对建筑环境和极端天气的讽刺,将好莱坞电影道具转化为一个虚构的世界,“二分法”将特朗普的傲慢表现为一系列灵活的工具,来应对异常天气、水资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消减。


▲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展位“设计:从实践到公共”

温州肯恩大学迈克尔·格雷夫斯建筑与设计学院


展览现场,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书房被1:1还原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并融入温州村庄特色,对外展现中西交融与共存的办学理念。


 “设计:从实践到公共”的灵感来自格雷夫斯位于美国普林斯顿的家,别名“仓库”。格雷夫斯将“仓库”作为档案馆和实验室,陈列着浩瀚如海的图纸、模型、家具设计、产品设计、著作、艺术作品,并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即将向公众开放参观。


▲ 温州肯恩大学迈克尔·格雷夫斯建筑与设计学院展位


策展人该校建筑设计专业教授David Vardy介绍,正是受到把公共“房子”作为“实验室”的想法的启发,他们将其用于呈现学生和教师的建筑和设计图纸、模型、产品设计、书籍以及艺术作品。这个装置也将在教博会结束后,被搬到温州肯恩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大楼——葛和凯楼之中,作为永久性艺术装置。

 

另一个由建筑系学生和生物系学生跨学科设计的“蝙蝠屋”原型,则以“匿名邻居”为名,采用从房屋中回收的胶合板,建造蝙蝠栖息的空间,在研究物种栖息地与生态系统的同时,探索定义蝙蝠的环境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界限。




工作坊重塑与世界的连结


由艺术家、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教授等领衔的近20场课程体验,通过第一手丰富和拓展了参与者的思考维度和深度。


不仅有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专业导师以及一些行业内的专业人士结合时下热点议题的工作坊,将手机数字图像转化为丝网印刷作品、故事体验设计、找到用户痛点的设计工具,循环设计、重塑新生、可持续城市之美等关注未来的探索吸引了许多参与者。


▲ “可持续城市之美”亲子工作坊现场



探索性循环设计


由曼彻斯特城市大学PrintCity(英国)主持的探索性循环设计工作坊支持对 Making Matters智造未来循环设计挑战赛感兴趣的学生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分别专注于工业设计和制造、交通和基础设施、生活方式、时尚、消费、服务和社群、公共医疗和医学四个方面的专业导师团队一起研习当前的循环设计思想,

 


通过三维增材制造和数字制造设计实现产品寿命延长、资源循环利用、分散制造和创新材料开发来支持循环经济。



塑料的再生塑料的发明带给了人类生活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能性。但毫无节制的使用同时又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但塑料真的就是有罪的吗?面对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循环经济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好瓶HowBottle以再生塑料为设计灵感的可持续品牌,在本届FutureLab教博会工作坊单元用塑料再生产业中的边角料制作生动有趣的小物件,将不起眼的余料再利用,以缝纫的技巧创造出全新的手工艺品,为普通人带来了循环设计的初体验。▲ “塑料再生与边角料缝纫——循环设计的创作初体验”工作坊现场UOB艺术系列工作坊系列中,也有一场以塑料创意回收利用为主题的“重塑新生”工作坊,将生活中随手可见的PET塑料瓶和PE硬塑料回收再利用,通过热压塑料机器和一些基础的DIY工具将他们变身成为“美观又实用”的再生塑料时尚单品。借此呼吁公众爱护环境,拥抱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重塑新生”工作坊现场

论坛&特展

探索行业未来


从第一天的开幕论坛开始,本届FutureLab教博会陆续通过院长论坛,高峰对话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由参展院校策划的多场主题论坛以及由英国文化协会、大华银行中国与商业生态、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Swissnex)和瑞士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等机构分别提案策划的专场论坛,其话题不仅仅围绕对行业未来的探讨,更涉及跨学科交流、可持续社区等等。



▲ 院长论坛现场耕耘社区之美

 

如何启发每个人更好地共同营造我们的社区?如何唤起多元力量通过艺术设计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连结城市与乡村?



“可持续·多元共创·艺术设计”为主题的耕耘社区之美论坛,邀请了来自城市设计、乡村美育、负责任商业、社区营造等伙伴共同探讨关于跨领域的可持续与美共生的更多可能。



▲ Ambition!毕业生入围作品特展


此外,今年夏天举行的“Ambition! 毕业生作品大奖赛”在经过遴选之后,最终入围的13组学生作品,也在本届教博会现场展出。



▲ 展会现场,大华银行联合新锐艺术家《Plastic Era》可持续艺术项目发起人袁隆,以竹子、可回收材料为媒,园林为载体,为本届FutureLab教博会带来艺术装置“亭II”,思辨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本届为期一周的教博会今天即将落下帷幕,但未来依然可期!



◐ 信息整理编译自FutureLab官方及各院校官网;图_FutureLab、各院校官方、danz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乐活关注,点击下方图片阅读芝加哥建筑双年展|好的城市,除了宜居,还要“有效”

一起来了解“可持续旅居”:更在地、更极简、更低碳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乐活专栏 | 曹小优:分享需要得到承认吗?
下一篇
当食物出现问题,不如向土地寻找答案 | 地球好消息Vol.2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