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KO太极拳?闹剧背后,你真的了解太极?


一场闹剧式的“格斗约架”,炒作了两个人,受伤的却是太极文化。太极究竟是什么?养生大法?武术?哲学?来听听三位精进的太极研习者,以“谦逊”、“豁达”和“自在”,展现当代太极拳在争强斗勇之外的真义。


0.jpg



何为太极?

关于太极,你需要懂得更多

______


太极是一种从古武术演化而来的技击术,是古往今来人们“修身炼命”的渠道,同时也是现代人的健身运动之一。然而对现代人而言,理解太极最好的方式,仍然是从迈开腿,感受自己呼吸沉降的那一刻开始。只有体验过后才会发现,其实“太极”是一种真实、鲜活而流动的身体经验。


1.jpg▲ 上海吴氏太极拳传人周荣贵老师傅说:“那些道理书上都有,背下来只要五分钟,但是要练就得一辈子。”



回答

『 “退让”的技击术 』


太极拳,或许是唯一一种把自己放在“弱者”处境之上的搏击术。所谓的“舍己从人”,指的就是当一个人在体格、力量、速度都不够的时候,如何通过“顺势”的技巧来反制胜。当“弱者”在面对一个强大的力量时,是无法和它“对抗”的,但也不能完全地退让,这个境界便是所谓的“不丢不顶”。太极拳所反复练习的,便是将这一瞬间应变的“技能”变为日常中的本能。


2.jpg



回答

『 自愈之道 


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用力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地让身体骨骼产生了损伤,而在开始太极拳之前的准备练习,就是一个自愈的过程。所谓“接骨斗榫”就是让身体搭好准确的架子,并找到最佳的骨骼受力点。太极是通过尊重自然的方式来修复自我的健体道法,更是能量医学层面上对身体潜能的开发。前不久易太极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以太极拳作为帕金森症的非药物辅助疗法。


3.jpg



回答

『 无忧绝学 』


在不少太极研习者看来,太极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在发展和演进中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忧绝学”,它不必通过争强斗勇获取“武林排名”来证明什么,也不需要过多刻意的“经营”。而在练习太极的每个阶段,也需持守着“无目的”的初心,去认识事物的本来。


4.jpg

▲ 科比在台湾跟随优人神鼓剧团体验太极导引等东方身心训练方法。




追本溯源

太极的源流与传承

______


太极拳起源于哪里,是何人所创?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最著名的来源传说有三,分别是唐朝歙县南山(今安徽省)道家隐士许宣平;宋代张三丰入武当山创太极;清代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创陈式太极。不同的传说意味着今日太极拳在养生、修行与实战方面的不同侧重,事实上太极拳可能并非一人所创,而是经前人不断开发、整理、发展而来的集大成者。


5.jpg


➀歙县南山

许宣平


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歙县南山(今安徽黄山市境内),结庵以居。人们见到他,一般是看他卖薪于市,担上挂着花瓢,携带着弯曲的竹杖,或施人危急、救人疾苦。相传许宣平所创的“三世七”太极拳,流传至明朝宋远桥,宋氏后人宋书铭将宋氏拳谱公开,继承至今。据说这套拳的招式创作灵感来自于南山上36道山泉石门,水至柔,石至坚,阴阳缠绕,刚柔相济,故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一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6.jpg


➁湖北武当山

张三丰


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有“得天地之造化者”之称。相传张三丰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后,下山往北走,经乌鸦岭,上展旗峰,又顺着梅子垭、仓房岭北下20多公里,看到一块风水宝地,起名“遇真宫”(今玉虚宫),并在此结庵修炼。


在张三丰设立武当派后,创作了武当第一代内家拳太极十三势。格斗中除了强调五行、八卦的攻防阵法之外,还包含了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生功,强调身心合一。


7.jpg


➂河南陈家沟

陈王廷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世代习武,至明末清初之时已历九世。九世孙陈王廷深得家传武功的精髓,被誉为“文事武略,皆卓越于时”。他吸取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引导、吐纳之术,创造陈式太极拳。


9.jpg



『 传承 』

近代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自明末清初陈王廷创发后,传衍至清末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后传至外姓杨禄禅(一般误作“杨露禅”),因为他的影响力,逐渐使得太极拳成为贵族演练的拳法而享誉全国。民国时期,陈式太极拳已经发扬成为以陈、杨、武、吴、孙为主体的太极拳五大技术流派。从原本用来技击的武术,到强身健体的运动,“于今武术莫能先”的太极拳成为一种有益于东方人身心健康的功法。


8.jpg



现代格斗KO太极拳?

听听这三位太极传承者怎么说

______


我们采访了师从名家的三位太极拳传人,北京陈式太极传人田秋信老爷子擅于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他教拳的过程便体现了太极拳作为技击术的实战特点;新西兰人Patrick,跟随流传至海外的杨式太极一脉研习,经过四十余年来的教与学,他将太极视为一种能让身心重获平衡的灵性之道;而近日频频通过直播和视频演讲,向公众普及太极常识的杨式太极传人叶泳湘,也将太极视为一种外圆内方的人生态度。


27.jpg

田秋信

祖籍河北宛县,1942年生于北京

师承家叔,一代太极名家田秀臣

现为北京市武术协会理事

其教拳处处从实战出发

一生所求为体现一个真实的太极拳



〔 “太极”会受伤害?哪有那么脆弱 〕

太极拳往简单里说,一开一合也就完了,但是往细里说,太极拳的每个动作在防卫反击中都有着实战的意义。也许是陈式太极的特点使然,田老师在讲解和演练太极拳时是一点儿也不“慢”的。“练的时候慢,用的时候要快”,这是他在教拳时常说的,在他看来,太极拳是没有一个动作为了表演,或是为了取悦观众和裁判用的。每一动步都是让对方感到不利,每一个举手都是蓄势待发、箭在弦上。让对手想逃跑,但是还逃不了——这就是太极拳的“本事”。


13.jpg


武者有颗细腻的心,据说这是民国年间的武者传统,形意门尚云祥所言:“一个练武的要比一个书生还文质彬彬,才是真练武。”田秋信先生也说,武术要越练越文,让人接触的时候一定不能觉得你粗鲁可怕,有劲道,但又很可爱,“打拳要有绣花的心”。


 12.jpg

▲ 太极拳里的“松”就应该是人的本能,“那老虎和豹子奔跑的时候,非常放松,谁教它来着?”



26.jpg

Patrick.A.Kelly

新西兰人,上海九霄会馆创始人

太极大师黄性贤的唯一非华人入室弟子,研习太极四十余年

太极是他追寻无止境的“道”的方法

 


〔 练习太极是为了内在提升,格斗不重要 〕

师从名家的新西兰人 Patrick,研习太极四十余年。他学习太极的经历,仿佛是一名求 “道” 的东渡取经人。如今,在他上海的会馆里,所传递的正是太极的“古典”之意:不仅是拳架功夫,也是聆听之术、沟通之法,是修炼心性的“内功”。


16.jpg


大学期间,Patrick就先后接触了空手道、合气道、苏菲旋转、瑜伽,最终认识了一位太极老师。在初练太极的四年中,他隐约觉察到,一直以来想要探究的“开阔的真相”也许就藏在太极之中。在屡屡听到大师黄性贤如何使用太极力量的非凡故事后,Patrick干脆不远万里来到马来西亚拜他为师。


17.jpg


“黄师父常说,他教的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学的不是功夫拳脚,而是锤炼心性的修行术。学习太极,不是为了了解流派的分野,了解招式的差异,而是为了回到那个精神性的源头,那便是‘道’的本身。”


14.jpg

▲ 练习太极,不仅是在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也是在完成一次道家的艺术。

 

对于太极在实战中的应用,Patrick说,被称为“杨无敌”的杨禄禅,被公认是近年来中国武术史上最厉害的武者。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如果以正确的方法来练习太极拳,一定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理解太极的精髓,是一个微妙的内在过程,只能用心(internal mind)领会,而不是用脑(external thinking mind)。


19.jpg

太极传人郑曼青曾经说,如果一场太极的较量没有体现出舍己从人的内化能量,那就变得与其他武术没有任何不同。Patrick进一步引用郑曼青的话说:练习太极的目的是为了内在的提升,格斗即便是有效的,但也不是最重要的。

 


25.jpg

叶泳湘

杨式太极第六代传人

出生于1986年,3岁习太极拳

荣获上海精武第十一届太极传统武术比赛各式太极拳第一名



〔 无论何时,打架受了伤,还是可以回来练太极 〕

叶永湘是太极传人中的年轻代,她清新的武者形象,加之近年来致力于太极拳普及的频频发声,让人们见到了一个时髦的江湖。在她看来,过去的太极宗师必定是某种意义上的“奇葩”,当所有的拳种都在讲究速度力度的时候,太极却在“慢”中发展了起来。或许对太极而言,具有颠覆性和不刻板才是它“最传统”的形式,也就是不拘泥于形式。


 15.jpg


在采访和拍摄叶永湘的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反差。她演练太极的画面看似侠骨柔情,日常应对时则眼神犀利,处处流露出武者的机敏。一方面她决意做新时代的太极传播者,承担起“解释不清”的责任。另一方面时下人们对于太极的看法和观点,她也时刻留心着,她认为这也是一种“听劲”,正如她所理解的“推手”,也不只是面对对手,而是要与时代推手。


21.jpg

 

“太极武学,从来不是一人敌,而是万人敌。”在说到MMA与太极对战之事时,叶永湘说,如今人类已经越来越少依赖身体而多用头脑工作,太极也随着百年文明进程,而归于养生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功夫的消亡,正如一句歌词中所写,“老兵不死,只是淡出舞台(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武林也不死,因为武道、武学仍在。


22.jpg

▲ 叶泳湘不认为自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因为在她看来“太极”不是死物,而是家传。

 

640.jpg

▲ 叶泳湘自幼跟母亲习练太极。其母陈铁玲是傅钟文的女弟子,杨式太极第五代传人。


本篇编辑自《LOHAS乐活》杂志2017年5月刊

更多内容请看杂志

原文作者:顾西瓜、SIV、周丝思、MICA、婉如

场地鸣谢:沧海文会(上海)

摄影:MONO、林舒等



新刊订阅.jpeg

0.jpg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酸碱体质和健康的关系,听听身体怎么说
下一篇
山是城市的自然美学课|游山学入门
Seany 2017-07-12 18:00:54
“太极武学,从来不是一人敌,而是万人敌。”在说到MMA与太极对战之事时,叶永湘说,如今人类已经越来越少依赖身体而多用头脑工作,太极也随着百年文明进程,而归于养生的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功夫的消亡,正如一句歌词中所写,“老兵不死,只是淡出舞台(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武林也不死,因为武道、武学仍在。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