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鸡找回来,把食物的主动权找回来!


现代社会集约化的饲养模式,已被大家默认为畜禽养殖的标配。而却有一群人,选择退回到过去的散养模式。是改变,也是回归。在这样的尝试中,大家分享食物与情感,试图建立一种健康又节能减碳的生活方式。友善饲养,只是一个开始。我们需要更深刻地面对、了解食物之源。


1.jpg



集约化饲养

陌生的食物链前端

______


所谓的集约化饲养,是指在较小场地内,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这是一种采用现代技术措施,得到高效率回报的饲养方式。


2.jpg

▲ 20世纪初那些旧式农场养鸡


可就在过去这五十年内,人类对肉类的需求量愈发巨大,养殖户开始想办法压低成本,加快速度;畜禽养殖业也开始由零星的散养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2000年到2016年,十六年间,全世界的畜禽从150亿只暴增到240亿。


3.jpg

▲ 目前蛋鸡的集约化饲养密度一般为:平养每平方米7~14只,笼养每平方米20~28只


4.jpg

▲ 散养鸡的情况各地不相同,大致的舍内密度为每平方米6~8只


与传统散养养殖相比,集约化养殖所引起的饲养环境改变、疫病威胁、应激反应、营养限制等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药物与饲料添加剂的介入与应用,连锁反应会影响养殖者和食用者的健康。


5.jpg

▲ 目前不管是畜禽养殖或是果蔬种植都存在用药过度的状况


在养鸡场这种情况尤其普遍——动物饲养的密度极高,且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由于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导致免疫力低下,畜禽之间发生传染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6.jpg

▲ 耕地面积与质量持续下滑,人畜争粮也成为集约化饲养的一大难点


另一方面,在我国,由于农业用地多以施用化肥为主,畜禽粪便的利用率极低,绝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水中,很容易引起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7.jpg

▲ 水华会导致水域中的生物逃离或死亡


水上大面积的泛绿,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罪魁祸首就是大量排入江河的农业化肥和畜禽粪便。在中国,很多地区由于集约化养殖而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比工业排污还大。



家庭化饲养

是友鸡生活,也是有机

______


正因为以上这些理由,在台湾有了 “友鸡运动”。杨环静是台南人,过去她身上的大多数标签是 “美食作家” 或是 “行旅作者”,现在它们却都变成了 “友鸡达人”。这种改变源于2009年,她前往澳洲打工度假的经历,当时的房东让她帮忙养鸡……


8.jpg

9.jpg

▲ 杨环静和她的友鸡们在亲密交流,她还亲手从鸡舍收回了鸡蛋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鸡作为动物既熟悉又陌生,饲养它也被认定为是困难的事,脏、臭、麻烦是关键词。更不用说把鸡当宠物,或者普及鸡还有处理厨余与除草的功能。


10.jpg


在澳洲时,杨环静的房东家共养了6只母鸡,她以打工换度假,每天喂鸡、移动鸡舍、去鸡舍取鸡蛋……当看到鸡原来是会陪人玩耍时,她才发现,人是可以和鸡如此亲密。而养鸡不仅可以体验喜悦感,还能收获到营养丰富的鸡蛋!


11.jpg

▲ 杨环静的爸爸和她家的鸡


当从澳洲回到台湾,她便用爸妈做起了 “实验”,要求他们在家养鸡。虽然一开始不被领情,但日子久了,爸妈对鸡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把它们当成了宝贝。这让杨环静在父母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开始想把梦做大。


12.jpg

▲  杨环静开设的蛋铺,贩售来源于友善饲养人家的鸡蛋


2012年,杨环静在岛内开始推行友善饲养的理念。2014年,她在台南的高龄化社区推动了 “食二粮友鸡生活计划”,让社区老人在自家饲养母鸡,每周这些母鸡生产出来的鸡蛋除一定比例回馈给社区外,都会拿到菜市场贩卖。


13.jpg

14.jpg

▲ 友善饲养采取半放养式,人在时,鸡可以到外面玩;人不在时,鸡能在安全又舒适的空间里


2015年,她在台南仁德盖了一座示范鸡舍,成立友鸡生活教育基地,并在2016年开放参观与体验课程,一方面引导在地居民认识、学习养鸡,邀请加入友鸡生活。


15.jpg

▲ 社区的阿姨们也很喜欢看鸡


在实践过程中,杨环静发现,鸡的连结作用特别强大。年轻家庭认养母鸡,在地社区老人认养鸡舍,从而在社区内外形成一条条关于爱的食物纽带。


16.jpg


目前,杨环静正在众筹,打算带着她的 “母鸡移动教室”(将一台蛋铺车进行改造,车上备有鸡舍、母鸡、电脑、白板、椅子和音箱),开展环岛友鸡讲堂活动,宣传友鸡生活课程,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家庭化饲养模式。


17.jpg



集约or家庭?

方式,也是回归

______


禽畜饲养业如何能既满足人口大爆发后的食物及营养需求又能保护环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集约化饲养是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禽畜肉类的需求,而家庭化则更多考虑到动物权利和人的情感需求。


18.jpg

▲ 早在十多年前,欧美国家曾开始推行过后院养鸡运动,参与家庭已超过上百万。澳洲、加拿大等国政府还提供相关家庭饲养课程,给居民学习


传统的散养方式,会不自觉地遵循 “整体、循环、协调、再生” 的原理,从而形成 “畜多-肥多-粮多-畜多” 的良性生态循环。物质在土壤中可被植物再利用,也可能留在腐殖质中被雨水淋洗,随着河流进入海洋,为水体生态系统所利用。


19.jpg

▲ 英国诺桑比亚大学也有相关研究指出,老人养鸡可降低64%罹患严重失智症的几率


2012年,英国艺术平等基金会提倡了 “母鸡力量” 的计划,让老年人投入到日常照顾母鸡、喂食和清洁的工作中来,以此来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还可增加老人之间的互动机会。


可近年来禽流感引发了全球业界对动物疫病控制的诸多讨论,有不少业内人士把它的发生与蔓延归咎于农户散养,并认为控制动物疫病的根本途径是提高集约化水平。


20.jpg


如此说来,除了能把母鸡关进狭小的笼子以外,我们别无他法?当这些健康或已经罹患疾病的母鸡,拥挤在笼子里,面对药物残留、粪便污染、和人争夺粮食等等诸多问题时,我们会做什么思考?



banner.jpg

2017.12月新刊预告.jpg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大雪:微风生白羽,食苦养精神
下一篇
有时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爱的含义 | 关于艾滋病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