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机人』告诉我的事



“11.17有机日”推行到今天,已进入了第八年。11月刊的《LOHAS乐活》杂志采访了11位有趣、不保守的“有机人”,而在大专题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与采访中也能遇到不少秉持自己有机原则的人。在八年后的今天,有机仍然是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吗?不妨来看看这些“有机人”告诉我们的事。



在故事开始之前,来看两则近期关于有机和健康关系的新闻:


10月24日的《今日美国》报宣称,

最新研究表明有机食物

将降低人们罹患癌症的风险(图左)。

而英国《卫报》10月26日的专栏表示,

有机食物与避免癌症并没有直接关联(图右)。

 

这样的争论总是在发生。


我们看到一种积极、良性的生活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健康食物”贩卖者的惯用标签,而大部分时候,这些人与食品安全恐慌的制造者好像又是同一批人。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厘清食品中所含的化学残留对人体的真实影响,那么如果“有机”与人类健康(狭义)的关联并没有我们原本想象的那么密切,而“有机”从一开始也并不是一个指导消费的标签时,我们谈论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事实上,关于“有机”的基础问题,去年的今天我刊主编苏德已经在她的一篇“我一直想写的《有机生活》(全文点击阅读)中详细阐释了。



在文中,通过对“有机”概念的厘清和有机运动发展历史的梳理,你会明白:

 

  • 有机是一种行为系统,而有机认证所控制的都是产品制造的过程,而非结果。

  • 有机农业最初作为石油农业的反义词被提出,它的目的是改善被破坏的环境,而并没有考虑到食品安全,也不是为了生产出安全可信赖的产品。

  • 在关于食物的安全、营养和更美味几个方面,权威研究结论是:有机产品和非有机产品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 常规耕种的作物其实隐藏了其真实发生的土壤成本、水成本、气候成本,而“昂贵的”有机产品则明明白白地将所有对环境负责的费用都分摊给了消费者(True Cost真实成本运动)

 

▲并不仅局限于产品的有机,我们需要了解更多


在了解这些之后或许你也会发现,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真正在讨论有机,并身体力行践行有机,并希望以此来改变世界(环境、气候、未来)的人其实十分有限。而与此相关的质疑和吐槽却源源不绝——

 

“想要有机,得先有钱”

“有机造成了新的社会歧视”

“比起食品的有机,我更在意的是好吃”

“我不相信在某些地区的有机(标准)”

“有机简直是回到刀耕火种的社会倒退”

“有机种植的低产量,会使更多人忍受饥饿”

   ……


乔治·卡林对“环保主义者”的著名吐槽

 

相信这样的观点你我都不陌生。


尽管全球化的有机运动开展已近百年,大部分人也都听过“有机”这个词,但也有人说,其实人们普遍只能接受自己本来就已经认同的观点,而大多数先锋观念的真实影响力只在少数人群之间。那么这些积极、有趣的有机践行者,又是如何来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并努力为此来作改变的呢?


 

01

『在环境问题变得显而易见的当下,

回到有机、环保的话题,也就自然而然了。』



Sherry

ECO Design Fair发起人

Wobabybasics有机棉童装品牌创始人

 

在上海,只要是从事有机或环保行业的人也许都会认识Sherry,她所创办的ECO Design Fair今年已经是第十年,可以说是在上海历时最久的一个绿色生态环保市集。



然而我对于Sherry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家。Sherry家在上海静安区富民路,是旧式的联排里弄。据说当年安家选址时,专门挑选了距离地铁站步行几分钟的老小区,这样最方便一家人出行时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由于她和先生都是建筑师出身,自然就对老房子进行了改造。家里保留了老房子里的地板和楼梯,其他家具材料都来自她先生当时在设计Urban Hotel时所遗留下来的二次木材,墙面在翻新时都嵌入了隔热材料,也尽可能地给老屋子打开天窗,引入自然光。


 

在这个再生、节能的家中,Sherry一家仿佛实现着一种“自循环”。他们的生活时常让我觉得,当有机、环保的概念落在生活中时,可以是如此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呈现。


 

在上海推动有机、环保的十多年来,她发现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突显,有更多人意识到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去解决那些食品安全、空气与水的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EDF中遇见有机社群

 

而在她日常接触的有机、环保生活方式人群中,除了那些已经有环保习惯但希望在城市中找到相关商品和社群的人之外,也有不少并不了解环保观点,但是对这种生活方式好奇的人群。“你需要向他们提供理解的机会,和逐渐接受的渠道”,她说。



02

西方人会最先在自然中发现问题,

东方人更关注人本身,

所以在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引起注意。


Raefer

建筑师

RESET™创始人、CEO

 

城市中的有机、环保践行者也许并不在少数,但是在做杂志内容时往往需要找到更具代表性的“典型”。前两天跟人说起这件事,对方调侃:“难道在上海只能找到两个‘有机人’,而且他们还结了婚?”

 

这句话至少有一半是对的,Raefer是Sherry的先生,两人十几年前从加拿大来到上海。



和太太Sherry所做的那些与“有机生活”密切关联的工作所不同的是,Raefer一直从事着与绿色建筑有关的工作。而最近几年,他的工作重心逐渐从绿建筑设计转向了健康空间监测传感器的产品认证。


令人十分好奇的是,作为中国第一批自然建筑的设计者,为什么转而去成立了世界上唯一的商用室内空气传感器认证的公司呢?

 

Raefer说,他在中国工作了十七年,在之前的六七年中,他都在各个演讲中聊环保和绿色,也许人们觉得说得都挺对,但现场的反应都是看手表——“什么时候去吃饭”。他想,这一定不是受众的问题,而是他所用的“语言”不对。


 

他发现,有机作为一种概念,距离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太远了。也许在偶尔翻看杂志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或者是看到这篇微信推文的时候),会想起来要去做些什么去保护地球,但大部分时候,人们不会这样“深刻”地活着。

 

但是如果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一切关乎我们的切身健康时,一切就不一样了。不同于更容易在自然界发现问题的西方人,中国作为一个“人”的社会,当有什么问题发生时,都是在在人类健康中发现。

 

好在我们要做的,都是改变自己,从而影响环境。这是一件殊途同归的事。



03

如果有机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自然现象,

那么你不仅要关注如何获得它,

也要确保它腐烂降解的过程同样是无害的。


余元

零浪费(zero waste)倡导者

社会企业The Bulk House/好思创办人

 

余元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开了一家“中国首家零浪费无包装商店”。(关于她的故事我们在过两天的推文中也会有详细的介绍)


 

几个月前曾出于好奇拜访了这家零浪费商店,除了各种塑料包装替代产品之外,最让我惊讶的是她差点拒收了我大老远背去的杂志。(当然后来翻了一下内容又高兴地收下了,但仍然让我把杂志外的透明塑料袋包装带走)


 

店里大部分环保产品的选品,其实我们都并不陌生。但是在余元的店里只售卖着一种啤酒和北冰洋汽水。原本以为只是挑了两样接北京胡同地气的饮料,但是余元解释,在北京这两种饮料的玻璃瓶是商家自主回收实现再利用的。


 

也许每一个严格恪守环保准则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影响力。自从拜访了余元后,我发现自己也开始留意起生活中那些“不足为道”的小垃圾了。也许我做不到像她那样三个月只产生一玻璃瓶的垃圾,但是在扔垃圾的时候会更明显地感到惭愧。


 

在余元的理解中,有机是一种不加人为干预的自由生长。而零废弃的生活,则是有机生活的另外一端。她说:“有机定义的是一个循环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种植、清洗、食用、腐烂降解都是其中的过程。”


4

04

其实关注有机的同类并不少,

只是关注且自保的人很多,

真正能为他人为地球做点什么的人不多。


Yoli

普素西餐厅创始人、《素味西餐》作者

无国界素食厨师协会会长

 

Yoli是LOHAS的老朋友了,她的“普素西餐厅”也是我在上海最爱的素食餐厅。每次有朋友来上海都会被我带去普素,每次点单和买单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又为上海长脸了”的自豪感,也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Yoli对于食材有着非常细腻的理解和严格的坚持。在一开始开餐厅,是“尽一切可能”地去找有机食材,甚至没有考虑成本的问题。如今在专业的经营团队的介入下,会在客人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计算有机食材的成本,如果能够承受,就“尽可能”用有机的。


 

在她看来,如果要运营一个纯粹的有机餐厅,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一方面,比普通食材高出两到三倍的食材成本,带来更大的盈利挑战。有机生鲜类产品的供应链不稳定,违反了大部分人去餐厅吃饭的“习惯”,同时对市场需要变化菜单的厨师要求也更高。最难的是食物美味层面之外的精神内涵的传达,从设计到菜品到服务到环境,任何细节都需要做到和“有机”配套。“当然,能做到这样的品牌必然不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



在她看来,比起经营一个“有机餐厅”或是投身于一个“有机事业”,每一个个体去实现“有机”就要容易得多,比如有些人把有机变成了自己的生活,这样就很棒。



05

在泰国说到有机,

大家只会想起慈祥的老年人,

年轻的有机人真是太少了。


Paul Nateepat

曼谷Vanhart Organic Coffee创办人

 

一周前,为了制作城市别册我们在曼谷采访,来到曾经探访过的一家位于thonglor区的有机咖啡馆。当我把有着“有机人”大专题的11月刊杂志递给店主Paul看时,他说这样的杂志要是有国际版(哪怕只是电子版)就好了。


VAN HART也在曼谷高岛屋开了新店

 

因为在他看来,如今的泰国并没有太多年轻人关注有机(虽然我并不这么认为),“有机”这个词在泰国早已不是什么推动商品销售的加分项。大部分时候,人们说起“有机”反而会想起一些满头白发的慈祥的老奶奶。“有机的年轻人,太少了。”


 

虽然他了解有机种植对于土壤环境的友好、对于提升农民收入的帮助,但是在他的店中,咖啡好喝是最重要的。他对于自己的咖啡表现的很有信心,而这背后则是希望来这里的客人,随后能够注意到一杯好咖啡背后的“有机”。


 

更多关于Paul的咖啡馆故事,请留意我们的一月刊城市别册《发现曼谷》。



06

我不介意人们把这里当作网红店,

即使只是来这拍照或喝一杯咖啡,

他们也有可能会看到这些墙上的有机信息。


Fee

曼谷Patom Organic Living创始人


我们曾经在曼谷咖啡馆推荐的推文中介绍过同样位于thonglor区的Patom Organic Living,这次我们编辑昭和老阿姨去这家店采访了店主之一的Fee。


 

正如Patom在泰文中是“起源、初心”的意思,这家店成立的初衷也是意味着对人与土地关系的思考。Fee家曼谷郊外的农场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从他父亲那一代就开始了有机种植。



一直以来,他们都向城市输送着农产品,也时常将都市人带去农场体验。“为什么不在城市里开一家体现产品概念的店铺,让更多人了解有机呢?”于是就在市中心有了这一家Patom。


 

Patom的空间得过不少设计奖项,而这家拍哪哪美的店也是人们乐于打卡并常见于ins的网红店。对此Fee觉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人们不必为了有机而来,“哪怕仅仅是来喝一杯咖啡,或许也会注意到墙上的那些说明食材来源的提示和有机观点”。



更多关于Patom的故事,不仅可以留意明年一月刊的别册,还可以报名参加一月底乐活杂志规划路线并带队的“曼谷艺术亲子游学”(点击文字查看详情),可以亲身体验这家有机生活馆中的工作坊。

 


气候、环境、地球、未来,在这些词语面前似乎每个人的力量都十分微薄。就好像我们并不清楚未来的世界是否会更好一些,但我们十分明白今天的空气好像比昨天又糟糕了一点。


不过这些同样在“危机”中的“有机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参与都会是改变的契机,哪怕只是从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来开始支持“有机”。

 

明年的今天,你我身边会出现更多试图让世界和他人变得更好的“有机人”吗?(如果发现,请大声告诉我们哦)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关于有机话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苏德一直想写的“有机生活”



这些塑料垃圾竟然可以这么玩?!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早鸟票预售 | 曼谷艺术亲子游学!带孩子一起看展览、玩艺术……
下一篇
你焦虑吗?不如吃点GABA美食,让自己快乐起来!
悠米 2018-11-19 13:27:35
我们看到一种积极、良性的生活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健康食物”贩卖者的惯用标签,而大部分时候,这些人与食品安全恐慌的制造者好像又是同一批人。
悠米 2018-11-19 13:34:52
我们看到一种积极、良性的生活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健康食物”贩卖者的惯用标签,而大部分时候,这些人与食品安全恐慌的制造者好像又是同一批人。
悠米 2018-11-19 13:34:56
我们看到一种积极、良性的生活方式,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健康食物”贩卖者的惯用标签,而大部分时候,这些人与食品安全恐慌的制造者好像又是同一批人。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