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
家相风水
————
年末了,又到回望、总结与整理的节点。在长长的check-list上,别疏忽了家宅。本期,就从风水的角度来聊聊宜居的话题。
在杂志呈现的34P内容中,我们梳理了两位专业人士对“家相风水”的解读,并探访了三处居所,看屋主如何将相关规则(主动或无形地)应用于软装及日常生活。
大有在年少时就研习术数,他从阴阳八卦和《周易》说起,解释了风水的含义。
无论古人研究天文、地理,还是兵法、武术,都能以《易经》(仅《周易》流传至今)为根据,其蕴藏的哲学思辨和象数理论甚是精微。
而风水堪舆正是以《易经》的阴阳观及八卦推演为根基。太极、阴阳与五行是前人观世界的眼睛,其中天人合一的道理贯穿于风水的始终。
我国向来专注于探究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的运动对自身的影响。“风水堪舆”在本质上,也是洞察天地间“气”的行止聚藏。
阴阳之气无所不在,风水就是凭借地理形势(包括道路、高楼、高架等),让气感在合适的地方流动、在合适的地方聚集。藏风聚气,就是风水的核心。
能知晓自然的运行规律,也就能顺应它并使它为我所用。当家宅内外都能顺应这一规律,便达成了平衡,也就不会遭致灾祸。
*风水能量师白玛·深蓝
风水能量师白玛·深蓝则用更贴近生活的口吻聊风水。
她曾是室内设计师,因此对风水与居所软装之间的关系,有更多融会贯通后的心得。她说:“优秀的室内设计和优秀的风水设计往往殊途同归。”
在白玛看来,改进风水不是生搬硬套,在房屋大格局无法调整的情况下,用现代软装也可以在原有的环境中加入居住之人所需要的元素和物件,不着痕迹地达到空间能量的平衡。
她还分别为我们拜访的三处家宅提供了颜色摆件、绿植和饮食方面的建议。
*那多·颜色与配饰
在作家那多的家中,视线从上到下,色彩由浅转浓,稳重的气质与庭院景色相合,不同材质碰撞间,显出质朴的美。
一年前,他从屋子中心的院子开始,对居所的色彩和空间布局进行了一番调整。那些空间里重新组合的木、石、水与金属,所具有的色彩机理带来了环境能量的改变,也能让居其中人重新得以与自然连接。
*茹茹萍·植物
而在闽南诏安的山中,茹茹萍和先生寻了一处空地,亲手打造了“植愈系”的家。
风水里有“生气发而生人和万物”的说法,植物恰有平衡气息的作用,特别是叶类绿植,能调节阴阳、净化空气。在依山傍水的自然里,茹茹萍与植物的相处方式似乎超越了风水之道,可和谐,无处不在。
*阿远·食与器
在茶人阿远的家中,我们看到了食材在一放一收、一进一出后,其本味的释放。“做菜和泡茶一样,都包含了一阴一阳的精髓。”适合一个人的所食所饮,的确能帮助身体慢慢地接近理想的平衡。
“是这样吗?有用吗?”这是在采访、完稿过程中反复遭遇的诘问,也这般自问。
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风水堪舆的确是对“人、居所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解读方式,如果你看过后能对这方式背后的内核有些思考,就足够了吧。
『明星』
佟大为:信任的分寸感
————
作为“生活化”的男演员,电影《手机狂响》对佟大为而言从一开始就是挑战。这部戏讲的是一出由手机引发的“血案”,被手机上留下的痕迹所准确描述的现代人该怎样看待信任?
佟大为在导演的引导下,慢慢在戏里找到了感觉。
而戏外的他,关于爱情、婚姻、信任和陪伴,是认真而透明的。
他说,真诚很重要,“每个人都有秘密,有些是可以跟人分享,有些或许不能,但夫妻之间最好不要有秘密”。他还说:“信任的分寸感很重要。”
这个屏幕上的“花心浪子”、生活里的“虎爸”也是“传统养生”的:喜欢琢磨做菜,每年专门空出时间全家出游,还得意于新学的“抻筋拔骨十三式”。
他就像平日里邻居家的年轻爸爸,温暖、善解人意,也有满满少年气。
『乐活料理家』
锅物奏鸣曲
————
火锅是属于冬季的食物,它温暖热闹,适合分享。本期,我们邀请到杂货店“荃二”的主理人之一、日系料理达人zulu分享四款锅物料理。
猪肉泡菜锅富含维生素B;法式炖锅制作简单,不必过分使用调味料;关西风关东煮是海陆鲜香的和谐奏鸣;味增海鲜锅不仅少腥味,落肚后的蛋白质吸收率也高。
锅物料理也是方便料理。
掌握了搭配要领后,无论冰箱里有什么菜,基本都可以变出一锅热闹的欢腾。冬令食材、补气肉类和原味汤汁,想想就齿颊生津。
『风格』
煦日情书
————
熨帖的毛衣和居家服是给身体的情书,一封问候的信笺是给心绪的情书。而凛冬暖阳,是给这季节的情书。
专题编辑Choki将美服、书信、阳光揽于一室,送上立体情书。
亲启。祝好。
『身心之美』
生理期保养法则
————
生理痛、经前心绪烦乱和月经不调,是与生理期相关的常见问题。面对这些女性的独有困扰时,可不能粗糙地一概以“多喝热水”来解决。
腹痛到底是源于子宫过度收缩还是妇科疾病?什么样的周期是正常的?为什么经期前整个人都消极低沉?
本期,美容编辑Cherry准备了若干月经自查图表,并提供了7个安然度过生理期的小建议。
希望妳身心愉悦。
『二十四节气』
永福『校中寺』
————
这是二十四节气之Temple Stay的最终篇,一直负责这个版块的顾西瓜去到她熟悉的永福庵。
永福庵就在上海,是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比丘尼道场,随着上海大学的扩建,它在地理位置上几乎成为一个“校中寺”。
一墙之隔的年轻人不时出没在寺院里,有时候是在某间屋子里温习,偶尔在厨房里帮忙打下手,或在五观堂吃素斋(部分食材就来自寺院里的一小片“可食地景”),周末下午更是大学里的禅学社借寺院一隅体验打坐的固定时间。
渐渐地,寺院成为了连接校园与周边社区的缔结点。
学习氛围始终充斥于这个传统空间。
如今每周日中午,寺院都会举办面对公众的“非相讲座”,探讨关于生死学、临终关怀等主题。除此以外,永福庵还在上海大学文学院设立“永福奖助学金”项目,用于奖助本科、硕士阶段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与研究。
在听课这件事上,永福庵监院演峰法师总说自己是在其中“受益最多”的人,她很高兴孩子们没有把这里当作“别处”,也时时提醒人们“不要间断投入生命学习”。
也许在修行人看来,这些关于心灵成长的课题,从来不囿于场所,也不限于人群,正如贯穿生命始终的学习,本来也没有围墙的阻隔。
更多内容还是去翻阅纸书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