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清静,和无缘无故的开心 | 跟着建筑师逛园林




建筑师甘泉正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连载游园心得。今年春末时,我们起意:跟着他去逛园林吧!虽然无法理解专业的营造法式,却能在这些城市“山林”里找到日常稀缺,譬如清静、由自然生发的美,和无缘无故的开心……


甘泉 

上海空崆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城市设计师

微信公众号:空崆建筑



 

网师园

向园林学“得体” 

______


网师园的前身是“万卷堂”,建于南宋,那时,宅里的花园名叫“渔隐”。所谓“渔隐”,大概就是捕鱼垂钓、退而归隐。后来宅院数易其主,名称也屡有更改。


到清代,园主将园子定名为“网师”,即渔夫的尊称,算是对“渔隐”的回归。


▲ 甘泉绘制的网师园平面图


网师园体例小,园林要素却全,且营造得极为得体。


它至少能告诉不懂园林的我们:逛园子时,该看什么、该把眼光投向何处。



建筑


进入大门后,一路从轿厅至万卷堂

这一待客、议事区域显得沉稳、方正且严肃。

万卷堂的厅堂正面悬挂同名匾额,

两壁有大理石挂屏,

它们在色调沉郁的室内,

还能起到调节光线的作用。


往前过了撷秀楼,再往北,

就是五峰书屋灵动之气渐生。

这是昔日园主藏书、读书所在。

书屋前后的庭院内,

湖石造型写意庐山五老峰。

在室内看窗景,

如同“独坐幽篁里”,

暗与明、人工与自然、

浓郁木色VS一派新绿的对比及和谐,

实在不是镜头能捕捉的。

(图_甘泉)


看园林及拍园林的tips都在于,

我们得找到目力所及之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譬如拍庭园需带上点内景,

任何存在似乎都是“辩证”的。


我们从竹外一枝轩的方向看集虚斋

捕捉到窗前的甘泉。

集虚斋原是园主子女读书的处所,

彼刻身边全是游人,

在月亮门下回头找甘老师时,

竟然在嘈杂中看到了清静一幕。


这是在集虚斋南面的小庭院里,

隔窗摆拍竹外一枝轩内的甘泉。

他眼前应是彩霞池池水,

与濒水的吴王靠坐槛,

及斜倚观园的“美人们”。

此轩是供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


从池水方向看竹外一枝轩

慈竹、花窗、洞门相映。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图_甘泉)


竹外一枝轩的东面,

是同样临水的月到风来亭

庭内有面镜子,照映出树石池水。

据说中秋月圆时,

天心、池中、镜里能对影成三月。

再加上清风徐来、桂香满园,

才真是“风花雪月为我所有矣”。

(图_甘泉)


殿春簃是园子最西面的书斋。

“簃”是高大楼宇边用竹子搭成的小屋,

“殿春”是春末,

殿春簃小院里本有芍药圃(芍药春末盛开)。

无论是书斋内的尺度,

还是窗外园景,都极为宜人,

难怪甘泉将它看作梦想中的书房。

上世纪70年代末,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照殿春簃小院,

在馆内建立了一座封闭式庭院,称“明轩”。

(图_甘泉、方磊)


 上世纪30年代,张大千兄弟曾在此借住,

还养了一只老虎,

老虎去世后,院内留有冢及碑刻。



山水


园林的美还是在于自然。

这描摹自然的境界,

用行家们的话来说,

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在网师园里,水是重要的“组织者”,

园中的彩霞池串起了园林部分的

假山、亭台、轩堂与廊庑,

植物与石矶环伺,

四时风景被一方池塘牢牢勾连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且漫游有野趣、静观可推敲。


与竹外一枝轩遥相对望的云岗黄石假山

是园中第一山景。

以黄山石堆叠而成的假山,

其整体并未失去石头自身的朴拙。

(图_甘泉)


男士们在云岗前的合影,

有种莫名的年代感。

 

在殿春簃小院内,

西南角上凿有小水池“涵碧”

据说与彩霞池相通。

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说其“存水贵有源之意”:

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

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

绝处逢生,终不脱题。” 



草木


造园时,因为植物的生长周期长,

往往要先行打算与安置它们,

且考虑四时皆有可赏。

但生长快的品类也是亟需的,

譬如芭蕉、竹子,

不仅经济,还是常入诗画的雅类。

竹子适宜搭配素墙粉壁,

芭蕉怕风,适合待在墙根——

夏日雨骤风急时,还听得穿林打叶声。


网师园内多松柏,

白皮松、罗汉松等样貌朴拙有古意,

是能“入画”的。

具有“画意”,也是园林草木的一大特色。


有植物适宜屋角墙根窗扉,

就有植物需热热闹闹地占尽庭园显眼处,

譬如芍药、牡丹、蔷薇等。



墙垣


墙垣既是园林与外部的界限,

也是内部不同区域间的隔断。

它的高与矮、掩与敞、屏与漏、素与繁,

都会带来格局与感受上的差异。


 

尺度


陈从周认为,网师园各部分的体例,

以及对山水与建筑关系的处理,

“得体”的:

“无旱船、大桥、大山,

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

亭亭当当,像个小园格局。

小有亭台亦耐看。”

譬如上图靠左侧的“引静桥”,

两三步即可走完,却使园子更灵动。


甘泉在带我们走过黄石假山背后的幽径时,

尤其强调了这一隅天地内的营造,

他也在《盛夏渔隐》中写道:

“廊北侧(图左侧)的假山为黄石堆砌,

厚重浑拙,

廊南侧(图右侧)的假山则是湖石造景,

玲珑通透,两侧造山,中成幽谷。

轩、阁、廊、山、石、树

在紧凑的布置中相互借景,错落有致。” 

错落有致,不就是得体的拿捏尺度吗?

(图_甘泉)




艺圃

把自己当成园子的主人

______


艺圃的体例较网师园更小,但这个空间看似平淡的文人园却给了我极度舒适的游园体验——原来园林还可以这样逛。 


▲ 甘泉绘制的艺圃平面图


艺圃初名为“药圃”,是明代文震孟(曾祖父是文征明)因党争而隐退苏州后造的园子。抱着成为园内延光阁第一批茶客的心思,我们清晨约莫七点就出发了。



把自己当成园子的主人


园林本就是“可行 可望 可居 可游”的,

对艺圃这样的小园来说,

动可移步换影,静更妙趣横生。

况且我们到得早,那就水边林下走走停停


沉入园林氛围的,可不止我们。

似乎清晨的艺圃中,鲜少游客,

多的是感受者、体悟者、游园者。


我们到达时,

唯独延光阁内的茶室人声鼎沸,

还能赶上做第二拨茶客。

茶室里多苏州本地人,

茶水醒神,人声嘈杂,

凭窗看水池山景与墙垣,会产生代入感,

这是最没有“游园感”的时刻,

却是最游园的时刻。

在网师园里尽量不漏掉细节的紧迫感完全消失了。

在艺圃,大家归于松弛。


市井与年轻,

都交融于一座低调的文人园,

艺圃可亲可爱。



文人的笔意


如果说网师园是得体的,

那么艺圃的营造中更多了一些文人的笔意。

甫入园的高墙掩映,

为跨过此门后的平湖假山做足了铺垫,

这也是欲扬先抑把。


三折石桥非常朴素,毫无雕栏装饰,

且与水面贴得近,

更显出近旁墙垣和假山的高耸。



不少人觉得延光阁横在水面上,是一大败笔,

但甘泉认为这平淡中寓有玄妙,

他在《艺圃》中也写到

建筑底部石柱向内退约2米,

营造出“主体悬空于水面的意向”

和水面绵长深远的感觉,

是将死水做成了活水。

而坡度平缓的屋顶和可开合的漏窗,

都消解了建筑硬邦邦的逼视之感。


 而浴鸥院外的这堵大白墙高达6米,

内外都爬满了植物,墙身留一个小圆门,

作为主出入口。

这堵看似过高、过宽、

起止略有突兀的白墙引来许多解读:

为院内园主子女的书房围合出一方疏离空间;

或是让白墙本身变成供植物、

光影尽情嬉戏的画布,

结合院内错杂的小圆门,

营造空间的幽深之意……



敬请期待下篇沧浪亭、环秀山庄。对了,除了游园,尚待惊梦,白天逛完园子后,晚上得去听听评弹呀!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期待2019年8&9月刊

图片:方磊

参考资料:《品园》等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换生活话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日式传统美学到底想表达什么?



温州行旅手册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在这5种小众杂志里,找到纸媒活下去的理由
下一篇
自带“土豪”光环的沿海小城,你来了就是美食家!| 乐活行旅手册
赵幺静 2019-07-01 08:01:54
微信公众号:空崆建筑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