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运河船:城中心的可负担生活》的文章,描述一群因为伦敦的天价房租而挪到船上生活的人,既享受伦敦市区的丰富多彩和便利,又省下近40万英镑的购房款,选择住在运河里是能想到的最两全其美的平衡。定居伦敦的Hussain和Elena刚刚加入这群水上居民,在有限的生存资源下环保体面地生活着。
▲ Hussain Ali,平面设计师和视频艺术家;
Elena Tamosiunaite,毕业于圣马丁建筑系。
▲ 定制驳船48000镑,内饰15000磅,使用面积40sqm,每两年需要出水一次,重新上漆、除锈,每100小时需要检查引擎一次。2015年5月预订船体,同年9月收船,内装于2015年9月—2016年7月完成。
2016年3月4日 首次探访
︾
停泊地 Perivale
倾慕自然,逐水而居
______
Hussain和Elena在偶然路过伦敦运河区时,被田园美景所吸引,决意搬到这片植被丰盛的绿地水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调研,他们在2015年初夏联系了造船专家Collingwood公司,定制了一艘标准尺寸的荷兰平底驳船。两人将小船起名为Sumeria,寄意于远古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水上生活闻名的南方部落。
▲ 第一次探访他们的驳船是在3月。穿过Perivale社区中心背后的大片绿地,拐进一片小树林后就到了运河边,河里稀稀散散停泊着一些船。
船体在制造的过程中经过了细节定制的商讨,先是在船身定制的时候放弃了造船公司的配套内饰并事先明确好了视觉语言:力求以功能性为导向的极简现代风格内饰,而不是噩梦般的人造板空间。白色的船身看上去比其他运河驳船要宽敞许多,更有了舒展大方的视觉效果。
正如两人所预料的:陆地和水中生活的场地切换比想象的复杂,习以为常的生活资源突然间变了成奢侈,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和限制。
▲ 浴室的水手式窗户好似水上生活的缩影。
▲ 进入船屋后,备餐台就在左侧。
缺电的紧迫感促使船体设计进行了细部调整:起居室和厨房的窗户摒弃了传统狭窄的推窗,两人几经周折与造船公司商讨后加上的天窗也使得室内光线充足了许多,同时可收集清洁能源;窗帘是简单的半透明和纸式百褶帘,他们还细心地在窗檐底部加上了磁铁,拉上的窗帘可以很好地固定在窗户底部而不是来回晃动。
几天前铺好的地板是从立陶宛寄过来的,只花了500镑;浴室几何图案的瓷砖也已铺好,卧室和浴室都保留了传统的圆形水手窗,除了凸显水上特色之外也方便造景;置于圆窗前的浴缸和客厅里半价购来微有瑕疵的柴木暖炉让两人的设计初见效果。
造访的前一天,船内初具雏形,暖气管却突然漏水,二人不得不拆掉已经建好且粉刷一新的墙体。为了进一步节省开支,他们计划动手打造内饰和家具,还将使用堆肥厕所,节水的同时也为船上的绿植提供肥料。
2016年5月3日 第二次探访
︾
停泊地 Westbourne park
水上族群的归属感
______
第二次见面的时候,Sumeria已经移到Westbourne Park附近,顺着运河往东便是小威尼斯(Littlie Venice),这里是大联合运河(Grand Union Canal)和摄政运河(Regen’s Canal)的交汇处,除了扮演优美恬静的水路中心角色之外,也是运河人常会聚的地方。在伦敦超过100 英里的水域(还不包括泰晤士河)里,过去的四年中,水上民族的人群激增。运河沿岸有配套的服务设施,正式的水上居民都有一片“运河之匙”,用于通达所需的运河设施。虽然在船屋内已经住了一段时间,可还是在真正拿到运河之匙后才有主人式的归属感,才感觉自己是正式的运河居民。
▲ Hussain 亲手凿的月亮灯,温暖的光晕使得室内光线十分柔和。
运河人有自己的社区,Facebook上的几个非常活跃小群组能帮到这两个新手解决“绿手指们”常会碰到的问题:修复引擎、最近的工具点、什么时候有服务船经过、鬼鬼祟祟的家伙出没等等都在群组里第一时间共享,这是一个陆上族群毫不知情也无法进入的小圈子。
曾有一次,Elena去买个早饭的工夫没有绑好的船竟然漂走了,惊吓无奈中只得呼叫群里的伙伴们,不出半会儿,就有人帮她把船牵了回来。除了这种热情邻居的关切友好,每个运河段还有自己的社区船(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市政中心)并且不定期地举办活动。
▲ 暖炉是半价购来的瑕疵品,却是伦敦漫长阴冷冬季的必备之物。
开始船上生活之后,室内软装渐近尾声,但用水是个问题。洗澡的水量变成了以瓦罐计数,虽然很难让人相信,但是两人说1-2罐之内的水量可以洗个完整的澡。资源短缺带来的焦虑让两人时时担心水会随时用完,随时要估算水箱里还有多少水、下一个给水站还有多远、是不是恰好能停在管子够得着的地方等等一系列生存问题。两人商量,什么时候研究一下,探索直接净化运河水使用的技术。
2016年6月27日 第三次探访
︾
停泊地 Mile End Park
忆过往筑巢艰辛
______
第三次探访的时候地点改到了Mile End Park,Sumeria的太阳能板已经安上,船内的绿植已经长势良好,甚至柴火暖炉上都摆满了植物,恍惚间,不知是进还是出。
▲ 船屋内外装修全部完成后,再想想当初修建时的精工细作,反复思量,两人也感慨颇深。
船的内饰告一段落,Elena和Hussian总算能坐下来好好回顾这几个月的日子。像每个项目都绕不过的过程,碰到伦敦阴冷的冬天还要在船里切木头的时候,两人也会对着满屋飞的木屑发出“我们这是在干什么”的疑问。正如几个月前承诺的,DIY达人担当的两人手漆了全部墙体,贴了瓷砖,手造了大部分的家具。
除了起居室的餐桌条凳是IKEA和Ilse Crawford的合作系列SINNERLIG collection之外,从床架、衣柜、书柜和厨房组合柜,到核桃木的壁灯、树枝挂钩甚至砧板都是两人自己慢慢磨出来的成果。Elena 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同龄姑娘逛街买衣服的时候她最喜欢逛的是伦敦大大小小的工地废料桶。我还没笑完,两人手指厨房墙上排种的满满的薄荷欧芹和罗勒,这是昨天一下午的工夫搭出来的调料架。好在付出终有所偿,终于可以坐在自己亲手打造的小客厅里过一个悠闲的下午。
▲ 一体柜最大化收纳空间,也使物品得以分类储存。
美化方面,为了节省开支两人几乎全权自负。但可持续角度的考量和实践,两人并没有因经费在重要的问题上妥协。为了节水而另外购置的小水箱、干湿分离的堆肥厕所处理排污和安装太阳能板解决电力问题,这些建造之初的计划都逐一完成。
在所有的问题之中,Elena和Hussain一致认为排污是最大的挑战。虽已使用最新技术的堆肥厕所,还是会带来“农场的味道”(Hussain语)。在尝试了用咖啡粉末除味,安装额外的风扇使得气味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Elena 介绍,还有一种即焚型的厕所可用,只是考虑到每次焚烧要消耗3000瓦的电力,两人还是作罢,转而从排风和绿化上进行调解。
虽然有小小的瑕疵,水上生活的探索处处都是惊喜:好得出奇的睡眠质量是两人没有预料到的,城市人共有的信息焦虑在运河的微波里被治愈了;还有那句被念叨烂了的“厌烦了伦敦也就厌烦了生活”,即使是在伦敦生活了十二年的Hussian也感叹这几个月的生活让他发现了太多没有见过的伦敦和它温柔侧面的处处生机。
▲ 基本生活设施。1. 排污:堆肥厕所,每两个月清理一次;2. 烹饪:天然气供燃的炉灶、烤箱,兼用野营野炊炉,不定时有加天然气和柴油的服务船通过,每两个月加一次天然气,引擎柴油一年加一次;3. 水源:两个水箱,船体自带大水箱550升,自购小水箱200升,可供水6星期,在运河沿途的供水站加水;4. 电源:太阳能电板;5. 暖气:天然气暖炉,可移动;6. 此外网络购自EE的4G网络,32GB,每月28镑,此外,国王十字车站地区有自带公共网络。
小贴士
1. 国内居于江河湖泊上的多为渔民,城市中若有船上居民,更是因本职工作之故。但伦敦的居住用运河船在政策管理上较为全面,伦敦的运河船分英式窄船和荷兰式平底驳船两种,运河管理局(Canal & River Trust)收取的生态维护费以船体长度为标准。
2. 有停泊证的驳船,跟居住在陆地上的居民并无太大区别,有的甚至圈地种上了蔬菜、养上了家禽;没有停泊证的“游牧民族”,则严格遵循每两周挪动一次的规定。
3. 根据2015年的数据,伦敦水域里有超过3255艘船,超过三分之二的船持有停泊许可,其他的定期迁徙。
图:Hussain Ali、Elena Tamosiunaite
文:莫杨
全年订阅更有好礼送,
赶快来购买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