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敏感,对人事钝感 | 跟着建筑师逛夏日园林





建筑师甘泉正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连载游园心得。今年春末时,我们起意:跟着他去逛园林吧!近前,上篇我找到了清静,和无缘无故的开心已经发布。今天再一起去看看沧浪亭与环秀山庄吧,用对自然的感知力抵消生活的促狭…… 


甘泉 

上海空崆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城市设计师

微信公众号:空崆建筑




沧浪亭

不怕山高水深

______


“沧”是青苍之色,“浪”指涌动的水波。


宋时,苏舜钦遭到排挤而流寓苏州,以四万钱买下旧地新建园林,题园为“沧浪”,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意思。


▲ 甘泉绘制的沧浪亭平面图


沧浪亭是片小天地,却在山水、高低、明暗的曲折上做足功夫。



折腾,才起劲


沧浪亭临水,入园前,先得沿着水岸走数十米,

隔水看看有意无意“漏”出来的亭台、树石,

然后过一段矮桥,才算到了门前。

现在,铺垫够了,就等你向里探探头,

看园内的景致是否如同园外所暗示的那样。


这段园墙之所以具有“可读性”,

也因为它不是完全封闭的,

粉墙上开出一连串漏窗,

内外两侧都是游廊、都能游走(即“复廊”)

入园前,我们先在沿河一侧的廊上盘桓许久,

再看看这条给园子增添了不少灵动的水路,

也窥探园内的世界。


入园后才发现,沧浪亭内多“山”。

原来复廊是一边面水、一边面假山的山水廊,

这也让我们的视野为之转变:

从相对开畅到曲折莫测。

在廊前仰望,能看到“山顶”的“沧浪亭”,

亭内时有古风装扮的姑娘驻足,

也有阿姨们相约喝茶吃点心,

顺带打发半日时光。



遇到一处能上山的小径,顺势登高。

游廊的脉络、房舍的屋顶断续展现。

沧浪亭的移步易景,

不仅关乎视线,更关乎视野,

总之,不必特别专注,却能沉浸。


“游廊是园林的脉络”,

沧浪亭的游廊更随地势而设,

如统领全局的草蛇灰线,很妙。

当甘泉解说方位布局,

并指出游廊东西南北所连缀的区域时,

我只能下意识地走、走、走,

走到下一处惊喜。


游廊与潭水的落差,让园子显得更曲折幽深,

也让在此摹画的人有种“临渊”之感。

有趣的是,

沧浪亭里的写生者似乎很喜欢将自己包裹起来,

用帽子、耳机、口罩锁闭与外界的通道,

没有“我”,也没有游人,

只对园子倾诉所有的感知。


几乎时时能见的漏窗与葫芦门,

也起到了漏景、串景、隔景等作用。


建筑师曾仁臻说:

中国的园子"最不怕山高水深,

越高低曲折反而会折腾得越起劲。

一番爬高走低后,

甘泉引我们看向各处石头铺成的地面,

低调的外表下实则“折腾”:

“小径铺石头的用心程度,

在现存的园林铺地中应该可以排上前三。”



由晦而明


从看山楼下来,

青苔覆体的泡桐背后露出一角窗景,

它是大名鼎鼎的“翠玲珑”:

“全园最佳,

戏剧冲突和虚实功夫接下来全有了。



翠玲珑又名“竹亭”,位于园中西南角,

是一组由三个房间贯通组成的┏┛型建筑。

甘泉告诉我们该如何从东面游廊进入,

从前三分之一段中可见的白墙、漏窗、竹、芭蕉,

和中三分之一段可见的六边形洞窗等,

以及后三分之一段的方形花窗、全景栅格窗、

竹林、假山的游线中,

感受到翠意略显、渐浓、更盛的节奏。


翠玲珑这番功夫背后的道理,我听得似懂非懂,

但是反复游走时,才逐渐感到,

┏┛型的布局如何将空间利用及室内、

室外景观的交融做到极致:

无论立于何处,翠意都好像触手可及,

而随着步伐的移动,

翠意并非茫茫然混沌一片,

却是与粉墙、窗户、阳光搭配得玲珑有致。


在网师园和艺圃时,

甘泉也提过,看园子需“由内观外”,

观赏也好、拍照也好,得退一步,

至少捕捉到庭与室的空间、明暗关系。

直到在翠玲珑流连,我才强烈感受到,

在晦暗的空间看亮处的自然时,

视觉的由晦而明也能打通五感:

满眼碧绿之外,

似乎能听到风声甚至闻到清香的气味。

此时我眼中的翠玲珑,

就像阳光洒向竹林后所投射出的一片阴影。


并非只有翠玲珑里可以玩明与暗的游戏。

假山的山洞也很有趣,

据甘泉说,假山叠得很妙,

尤其是洞顶,还为天光留了通道。

因此如果没有蚊虫打扰,

在山洞里喝茶下棋,

或透过石隙看看外面的花草与人群,

就是赏心乐事。


陈从周说,沧浪亭“高洁无一点金粉气”

如今,它的轩堂之内,不见色泽稍艳丽的花卉,

多竹、芭蕉,

也曾是江南三大兰圃之一。

园内有一处“闻妙香室”,靠着梅林,

据说冬天时候北风一起,

北边梅林的幽香就飘向室内,

可见当初造园之人对自然的仰赖,

及审美取向的清雅幽静。




环秀山庄

发发呆,透透气 

______


环秀山庄很小,经过历代更替兴废,至今大体只存一山、一池、一舫。但在这不到半小时就能仔细逛完的园子里,我们待了将近两个钟头,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


▲ 甘泉绘制的环秀山庄平面图


所谓发呆,也就是透透气。环秀山庄适合透气,它清静。而即使只留残园,这一山一池一舫皆是精品,因此园子绝不促狭,反而充满意境。


我们就在免于眼花缭乱的诗情画意里奢侈地透了一大口气,还在甘泉的“想象”下,给部分不能至不可至的遗憾补了缺。


旧园入口已经不再开放,

如今过了门厅、有毂堂,再穿过四面厅,

就进入了最核心的区域。

我们到时,来看园子的不过三四人,

恍惚间有种难得的私密感。


往半边廊走去,

假山的形貌逐渐展开。

这座出自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太湖石假山,

是公认的“中国园林现存假山中的第一佳构”


假山的尺幅极大,池水上本有小桥,

供人通往内部,以亲身游走于人造的丘壑池涧中;

或向园子深处走,进入“半房秋水一房山”亭后,

也有小径登临假山顶部。

只是可惜,

或许是出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考虑,

通往假山的各个入口已经锁闭。


于是,发挥想象力的时刻到了。

隆冬时候,

甘泉在逛环秀山庄时,拍下了几张雪景,

并以在四面厅前拍摄的图片为底,

做出了格局拆解图,

还安插进几个小人儿,代我们体味游嬉戏于山洞、天桥、石阶的快乐。


上图即格局拆解图。

他在《雪日游环秀山庄》中写道,

造园家最初所提供的视角和尺度是

“一种咫尺之间,千岩万壑,

山间行走,涧声潺潺的意境。

只有通过将身体投入到假山之间的遊走,

才能真正体会到

造园家对真实山川遊走经验的模拟。

而这一点上,

跟日本园林当中的对坐枯山水而静观,

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向园子深处走,经过问泉亭及另一处假山,

就到了补秋舫

逐渐靠近我心中发呆的绝佳驻留点。


补秋舫又名补秋山房

从临水一面的窗户向外看去,

临水,眺假山,虽夏季亦有秋意,

难怪甘泉说,这才能称得上“山房”二字。

将窗户微微推开,又有些在翠玲珑里的通感,

不知道是不是补秋舫里借足了咫尺间的山池之景。


说到借景,曾仁臻曾转述计成的观点:

“真正的借景,不光要做到借有形的景,

对风云雨雪、天光声色等,也需要应时应地而借。

而桂馥兰芳或鸟声风声这样的天光声色,

当属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因借关系”。

那么我们游园时,

若是从“平常”风景里体验了奇趣,

大概也是从对自然的感知里获得了抚慰与欣喜。

 

所以才能,

就这么发呆下去。


离开环秀山庄时,

刚好和下一波游园者擦肩而过,

有人带着古琴入园。

琴声,

也许又是这座园林借来的另一番“景”。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期待2019年8&9月刊

图片:方磊、甘泉

参考资料:《品园》等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换生活话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日式传统美学到底想表达什么?



温州行旅手册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HOT NEWS | 七月乐活情报
下一篇
不问『你是什么垃圾』,但我们有7个关于垃圾的灵魂提问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