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甘泉正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连载游园心得。今年春末时,我们起意:跟着他去逛园林吧!近前,上篇《我找到了清静,和无缘无故的开心》已经发布。今天再一起去看看沧浪亭与环秀山庄吧,用对自然的感知力抵消生活的促狭……
▲
甘泉
上海空崆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城市设计师
微信公众号:空崆建筑
沧浪亭
不怕山高水深
______
“沧”是青苍之色,“浪”指涌动的水波。
宋时,苏舜钦遭到排挤而流寓苏州,以四万钱买下旧地新建园林,题园为“沧浪”,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意思。
▲ 甘泉绘制的沧浪亭平面图
沧浪亭是片小天地,却在山水、高低、明暗的曲折上做足功夫。
折腾,才起劲
▲
沧浪亭临水,入园前,先得沿着水岸走数十米,
隔水看看有意无意“漏”出来的亭台、树石,
然后过一段矮桥,才算到了门前。
现在,铺垫够了,就等你向里探探头,
看园内的景致是否如同园外所暗示的那样。
▲
这段园墙之所以具有“可读性”,
也因为它不是完全封闭的,
粉墙上开出一连串漏窗,
内外两侧都是游廊、都能游走(即“复廊”)。
入园前,我们先在沿河一侧的廊上盘桓许久,
再看看这条给园子增添了不少灵动的水路,
也窥探园内的世界。
▲
入园后才发现,沧浪亭内多“山”。
原来复廊是一边面水、一边面假山的山水廊,
这也让我们的视野为之转变:
从相对开畅到曲折莫测。
在廊前仰望,能看到“山顶”的“沧浪亭”,
亭内时有古风装扮的姑娘驻足,
也有阿姨们相约喝茶吃点心,
顺带打发半日时光。
▲
遇到一处能上山的小径,顺势登高。
游廊的脉络、房舍的屋顶断续展现。
沧浪亭的移步易景,
不仅关乎视线,更关乎视野,
总之,不必特别专注,却能沉浸。
▲
“游廊是园林的脉络”,
沧浪亭的游廊更随地势而设,
如统领全局的草蛇灰线,很妙。
当甘泉解说方位布局,
并指出游廊东西南北所连缀的区域时,
我只能下意识地走、走、走,
走到下一处惊喜。
▲
游廊与潭水的落差,让园子显得更曲折幽深,
也让在此摹画的人有种“临渊”之感。
有趣的是,
沧浪亭里的写生者似乎很喜欢将自己包裹起来,
用帽子、耳机、口罩锁闭与外界的通道,
没有“我”,也没有游人,
只对园子倾诉所有的感知。
▲
几乎时时能见的漏窗与葫芦门,
也起到了漏景、串景、隔景等作用。
▲
建筑师曾仁臻说:
中国的园子"最不怕山高水深,
越高低曲折反而会折腾得越起劲。”
一番爬高走低后,
甘泉引我们看向各处石头铺成的地面,
低调的外表下实则“折腾”:
“小径铺石头的用心程度,
在现存的园林铺地中应该可以排上前三。”
由晦而明
▲
从看山楼下来,
青苔覆体的泡桐背后露出一角窗景,
它是大名鼎鼎的“翠玲珑”:
“全园最佳,
戏剧冲突和虚实功夫接下来全有了。”
▲
翠玲珑又名“竹亭”,位于园中西南角,
是一组由三个房间贯通组成的┏┛型建筑。
甘泉告诉我们该如何从东面游廊进入,
从前三分之一段中可见的白墙、漏窗、竹、芭蕉,
和中三分之一段可见的六边形洞窗等,
以及后三分之一段的方形花窗、全景栅格窗、
竹林、假山的游线中,
感受到翠意略显、渐浓、更盛的节奏。
▲
翠玲珑这番功夫背后的道理,我听得似懂非懂,
但是反复游走时,才逐渐感到,
┏┛型的布局如何将空间利用及室内、
室外景观的交融做到极致:
无论立于何处,翠意都好像触手可及,
而随着步伐的移动,
翠意并非茫茫然混沌一片,
却是与粉墙、窗户、阳光搭配得玲珑有致。
▲
在网师园和艺圃时,
甘泉也提过,看园子需“由内观外”,
观赏也好、拍照也好,得退一步,
至少捕捉到庭与室的空间、明暗关系。
直到在翠玲珑流连,我才强烈感受到,
在晦暗的空间看亮处的自然时,
视觉的由晦而明也能打通五感:
满眼碧绿之外,
似乎能听到风声甚至闻到清香的气味。
此时我眼中的翠玲珑,
就像阳光洒向竹林后所投射出的一片阴影。
▲
并非只有翠玲珑里可以玩明与暗的游戏。
假山的山洞也很有趣,
据甘泉说,假山叠得很妙,
尤其是洞顶,还为天光留了通道。
因此如果没有蚊虫打扰,
在山洞里喝茶下棋,
或透过石隙看看外面的花草与人群,
就是赏心乐事。
▲
陈从周说,沧浪亭“高洁无一点金粉气”。
如今,它的轩堂之内,不见色泽稍艳丽的花卉,
多竹、芭蕉,
也曾是江南三大兰圃之一。
园内有一处“闻妙香室”,靠着梅林,
据说冬天时候北风一起,
北边梅林的幽香就飘向室内,
可见当初造园之人对自然的仰赖,
及审美取向的清雅幽静。
环秀山庄
发发呆,透透气
______
环秀山庄很小,经过历代更替兴废,至今大体只存一山、一池、一舫。但在这不到半小时就能仔细逛完的园子里,我们待了将近两个钟头,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
▲ 甘泉绘制的环秀山庄平面图
所谓发呆,也就是透透气。环秀山庄适合透气,它清静。而即使只留残园,这一山一池一舫皆是精品,因此园子绝不促狭,反而充满意境。
我们就在免于眼花缭乱的诗情画意里奢侈地透了一大口气,还在甘泉的“想象”下,给部分不能至不可至的遗憾补了缺。
▲
旧园入口已经不再开放,
如今过了门厅、有毂堂,再穿过四面厅,
就进入了最核心的区域。
我们到时,来看园子的不过三四人,
恍惚间有种难得的私密感。
▲
往半边廊走去,
假山的形貌逐渐展开。
这座出自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太湖石假山,
是公认的“中国园林现存假山中的第一佳构”。
▲
假山的尺幅极大,池水上本有小桥,
供人通往内部,以亲身游走于人造的丘壑池涧中;
或向园子深处走,进入“半房秋水一房山”亭后,
也有小径登临假山顶部。
只是可惜,
或许是出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考虑,
通往假山的各个入口已经锁闭。
▲
于是,发挥想象力的时刻到了。
隆冬时候,
甘泉在逛环秀山庄时,拍下了几张雪景,
并以在四面厅前拍摄的图片为底,
做出了格局拆解图,
还安插进几个小人儿,代我们体味游嬉戏于山洞、天桥、石阶的快乐。
▲
上图即格局拆解图。
他在《雪日游环秀山庄》中写道,
造园家最初所提供的视角和尺度是
“一种咫尺之间,千岩万壑,
山间行走,涧声潺潺的意境。
只有通过将身体投入到假山之间的遊走,
才能真正体会到
造园家对真实山川遊走经验的模拟。
而这一点上,
跟日本园林当中的对坐枯山水而静观,
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
向园子深处走,经过问泉亭及另一处假山,
就到了补秋舫
逐渐靠近我心中发呆的绝佳驻留点。
▲
补秋舫又名补秋山房,
从临水一面的窗户向外看去,
临水,眺假山,虽夏季亦有秋意,
难怪甘泉说,这才能称得上“山房”二字。
将窗户微微推开,又有些在翠玲珑里的通感,
不知道是不是补秋舫里借足了咫尺间的山池之景。
▲
说到借景,曾仁臻曾转述计成的观点:
“真正的借景,不光要做到借有形的景,
对风云雨雪、天光声色等,也需要应时应地而借。”
而桂馥兰芳或鸟声风声这样的天光声色,
当属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因借关系”。
那么我们游园时,
若是从“平常”风景里体验了奇趣,
大概也是从对自然的感知里获得了抚慰与欣喜。
▲
所以才能,
就这么发呆下去。
▲
离开环秀山庄时,
刚好和下一波游园者擦肩而过,
有人带着古琴入园。
琴声,
也许又是这座园林借来的另一番“景”。
更多详细内容敬请期待2019年8&9月刊
图片:方磊、甘泉
参考资料:《品园》等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
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换生活话题,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日式传统美学到底想表达什么?
温州行旅手册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