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笺、明信片、电邮、信息......『书信』的范畴在不断扩大。当我们享用即时通讯的便捷时,是否还有理由珍视这曾经赖以开示心声的媒介?转眼又将更岁,在这个隔着“社交距离”的特殊年份,你有没有想过提笔写一纸问候?
亲爱的女儿,
现在你打开了信,是吗?
这时纸一定是比较罕见的东西了, 这时用笔写的字一定消失已久,当你看着这张信纸上的字时,爸爸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漫漫长夜中,有二百多年了......
—— 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给女儿、 设定两百年后才能看到的信
长长久久的书信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到甲骨文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传递战况的信件。因此,书信在人类文明中起源极早。
《诗经》中虽表明了民间早赖书信交流,但直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它才真正从公函国书中独立出来,为个人表情达意。▲ 结绳记事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 简没有造纸术前,曾将竹片削为狭长形状,做书写材料使用。▲ 牍薄而小的木片, 据说汉代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柬
柬与简通用,
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
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
后来“素”也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
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
现在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
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
▲札
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后指书信、公私文书。
是写信,让人的灵魂早于肉体相爱从前的日子很慢,字都是一笔一画练出来的。在流行交笔友的年代,若是名字能被登记上学校收发室的小黑板,就是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暗恋一个人,也是需要亲手或者辗转递上情书才算勇,不然《一吻定情》这样的故事就要变成:“ 这位好看的男同学,能不能加个微信?“歌手刘以达口中《那个下午,我在旧居烧信》的惆怅,也就变成了:“那个下午,我点击了删除按钮......” 但世界总是悄然而急速地改变着。能想到吗?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主演的《电子情书》已经过去20多年了。这部1998年的电影,预示着人们交友方式的改变,由书信到电子邮件,从云中谁寄锦书来,再到如今的You’ve got a message。 更有意思的是,《电子情书》实际上是根据1940年代喜剧大师恩斯特·刘别谦执导的经典喜剧电影《街角的商店》改编的。那部电影里,两位素未谋面的笔友彼此倾心,他们不知道的是,对方其实是正在同一家商店工作的同事,并且,在现实生活中两人其实互相讨厌着。 两版电影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在这里,重要的不是通信的方式,而是通信的行为。 是写信,令人们的灵魂早于肉体相爱了。书信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言片语外,夹杂红豆或者一片香叶,甚至发丝……千言万语,尽在不言。而关于书信的演变、格式、价值,也足以可成为一门学科。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即时通讯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过去需要数天时间才能沟通的事,如今动动手指就能解决 。那些日常点滴都在第一时间内和对方分享了,即使距离隔得再远,也天天都能说上话了。就这样,纸质书信变成了一件“麻烦事”。若不是因为工作需要,可能连电子邮件都懒得发;不爱打字的,可以视频通话;喜欢留一点余地的,微信等聊天工具都很好用,还有无限表情包供应。旅行时寄出的明信片,节日花束里亲笔写就的便笺,异国他乡被论文虐得辗转反侧时,给曾经的导师去一封探讨专业问题的电邮;甚至是在微博上偶遇合眼缘的账号,私信去一条冗长的剖白......这才发现,书信的边界模糊了,它被当下改变着,也在当下重塑着。前路何方留待岁月明晰,但无论手书还是面对虚拟键盘的敲击,只要交付在书信上的情感足够真挚,就同等珍贵。
在这个很快的时代里,暂停下来,去做一件费时但得体的事情,也许,就是“书信”的意义所在。 其实并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我们保留着写信时的那种心情、真挚的情谊,收信人一定会读得懂。
信中那些
闪闪发光的记忆碎片
两三年前的冬天,我们曾经在微信上发布了一条推送《这不是一封信,这是生命本身》,向读者征集与书信、书写相关的小故事。后台留言爆棚,动辄四五百字,往事跨越童稚、青葱与中年时代,有对亲友的遗憾挂怀,也有对爱情的慨叹,不胜唏嘘。一位读者写道:“数字时代再快,愿我们还会有心思做一些舍近求远的小事。这些小事,真的会发光。”当时我们摘录的些许星光,如今看来仍在发亮。
✉️ 顾禾
“在今年的婚礼上,有一个环节是感恩父母, 我找出了小时候父亲给我的一封信,大致的内容是:‘他对我发了脾气很内疚,便写了一封信,道歉并且叮嘱天气冷了要当心身体,奶奶为我煲的汤要热一热再喝。’非常简短和日常,婚礼的时候奶奶已经走了,当时我爸强忍着泪水一个劲儿抬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好朋友和自己都哭成狗......三十年了写过所有信的重量,如今想想都不及这一封。”
✉️ Jun
“勾起了我和我先生刚认识时写信的回忆,马上翻出当年来往的信,居然有四五十封。第一封信是在2012年的春天,我们讨论着‘Kissing the fire’的处世态度。虽然同在一个城市,我们还是隔天就给对方寄信。通信了大半年之后,他在一封信里说:‘ 我希望可以牵着心爱的姑娘一起去街角买面包,坐在长椅上吃早饭,然后回家听我们都喜欢的音乐......你愿意成为这个姑娘吗?’于是我们从朋友成为了恋人......” ✉️ 曹杨艳
“9岁那年写出人生当中第一封信,给父母,那一年开始被寄养在阿姨家,一共6年。作为孩子有无数不情愿,然而说服不了为了生计的父母。记得信中说了自己的生活,除了上学,竟然都是赶鸭回家的趣事,他们不知,这么小,我已学会了掩饰,其实提笔书写,眼泪在眼眶打转。二十几年过去,我用理解化解了过去的心结,然而,想起那一年稚气的笔触,强忍痛苦的伤感,一切历历在目。”✉️ cookie
“2014年,东京森美术馆偶遇一场李明维以‘关系’为主题的展览,其中一个环节是写封信给‘TA’。可以写下难以启齿的内心,选择寄出,或封存,或开启任陌生人阅读。写了信给妈妈,一整页感谢和歉疚,没有寄出,没有落款,没有封存,放在那一整面信笺墙的一角。我打开了几封陌生人写的没有寄出的信,几乎都是真诚的遗憾。写信,更多的意义其实是梳理自己的心,通过书写才会发生的至情至性,在这个键盘时代尤其珍贵。” ✉️ 大冬
“我在济南读大学,认识多年的好友Y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信来,每次的信都格外长。比如有一次, 他写了满满六大页信纸,第一页分享最近在读的诗集 ,第二、三页把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后面洋洋洒洒分享了自己对诗句的感受,然后请我在读完之后,也来分享我的感受。类似这样,远距离通过书信交流自己最近的阅读、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成为我在念书期间一段难忘的回忆。”✉️ 瓜
“有位高校老师与海外留学时的教授保持邮件往来,直至某天收到一封email,是一封告别信,信的内容很简单,也很平静。这最后的邮件往来,以教授的回信‘你的方向是正确的,我很高兴能帮到你’来收尾。这位老师读完信, 坐在电脑前忍不住泪如雨下。他知道教授病重,生命只余 3~9个月,但不谈人生眷恋,只是如悉叮咐。” ✉️ E·
“十三年前外公八十大寿我在海外读书,寄了贺卡写了首诗,自己做了信封发回上海。后来几经搬家,很多东西都被扔了卖了,原以为这封信早就不在。直至三年前外公去世,外婆翻出他压在木柜里的笔记本,里面工工整整地藏着我的贺卡,丝毫无损。之后我游走世界各地,都带着这封信,好像带着外公一起旅行。某天我在异国海边拿出信来读,发现最后一句‘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你的外孙女’下面,外公写了一个字‘好’,顿时泪流满面。”
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想写什么?
◐ 图、文:部分编辑整理自《LOHAS乐活》杂志,原作者xy等,有删改;部分图源自网络
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书信相关,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摆放自己的方法
这12本书,滋养你2021年的旅途、自我、自然观与生活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