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地母亲表达敬意!|5&6月刊预告


端午临近,我们送上5&6月合刊。在万物繁盛的季节,向大地母亲表达敬意。这次,我们邀请摄影师肖全一同前往西双版纳,探访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李旻果及女儿,试图接近一片雨林,也走近一位母亲。并以66页的专辑篇幅,描摹大地和由其承载的食粮、在地创生实践、传承力量及艺术。而那些自然行游、亲子空间、家庭运动,也是对“滋养”的回应。“为了‘大地之母’,用爱保育,最终得到庇护的,正是我们整个群体。”


Cover Star 乐活明星

李旻果与女儿们:从人间到雨林


抵达西双版纳景洪,立刻坠入盛夏。沿路是排列整齐的市容绿化,澜沧江两岸长满高楼。李旻果将这样的版纳图景称之为“人间”。这,不是雨林。雨林本该水汽丰盈,丛林里遍布藤蔓,风声里汇入鸟叫蝉鸣。二十年前,李旻果与丈夫马悠博士将一片坡地上的16亩橡胶林,修复为一个城市里的热带雨林样本。


这里陆续种下恢复生机的植物,如今成了一座绿色城池。李旻果为这片家园取名为“湄公山庄”。Mekong在高棉语与泰语中,正意味着“母亲”。当我们接近这片雨林时,也走近了一位母亲。


今年二十岁的大女儿Linda两年前医学硕士毕业后从巴塞罗那回家,继续钻研中医。小女儿Vanda如今是一名演员。这个名字取自万代兰。


▲ 2013年4月,摄影师肖全第一次来到湄公山庄拍摄李旻果与Linda、Vanda,一次“拍完即走”的“任务”成为持续至今的记录


兰花是雨林里娇嫩的公主,兰花越多的地方,它的微生物多样性就越丰富。


在湄公山庄的一处屋檐下,垂着一丛兜唇。李旻果张开手臂,好像轻轻与花儿对话。如今这样的花也长满茶林,18岁的Vanda第一次在父母留下的百花茶林里采茶、制茶。李旻果为这批春茶取名为“兜唇”,以有着梦境般美妙色泽的兰花来命名这批种植了18年才首次采摘的元春女儿茶。


 

18年前,马悠与李旻果从布朗山村民手中租了6666.6亩轮歇地,成立首个中国民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也就是“天籽生物多样性茶园保护区”。李旻果从马悠的那个世界中了解到,他所要护育的是让环境中的精微物质自己回归的过程,“他让我感觉到了我们在建立一座新的‘城市’,它是生生不息的living landscape,生命景观系统。”


而最初带来天籽山的茶籽,也只是作为一类原生物种被投入到这里的生命景观系统之中。

 

二十年来,李旻果一直致力于让物种回到它们本来应该在的位置……一次偶然出游,李旻果到了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太安。这片土壤因为密集种植单一作物马铃薯而常年被复合化肥污染。她决定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藜麦,受伤的大地,正需要这种对地力需求最少,又最能够净化土壤的古老种子来修复。


李旻果在藜麦丰收祭的纪录片中说:“我虽然很乐意做一个农民,但我不是为了卖粮食而来种藜麦的,而是因为这个作物背后所有的意义。所有的过去,带我们走到了今天,而我们到底和大地什么关系?”

▲ 2020年的秋天,李旻果在藜麦田中举办了一场“藜麦丰收祭公益艺术节”

Feature

探索生命之源


2020年,《LOHAS乐活》以星夜奇缘光之所向水之为物未来之森原野生存力冰原秘境6期自然系主题,收罗“生长”于自然地貌之上的生灵、艺术、设计、保育力量和关切目光。

2021年,我们将更关注因为在乎、专业、专注而“在现场”的人。是TA们,定义了能冠以LOHAS style的社群和生活方式,构成了温暖、可亲近的人间。


我们惯于将大地和母亲相互比拟,因为她们太过相似。比如用周身能量产出供养生命的食粮;比如足够兼容并蓄,而能在生存之上,凝聚起近似小型生态系统的在地创生社区;比如是桥梁,承接味觉、情感、记忆,乃至未来与过去;比如给予启迪,激发艺术般的共情……在万物繁盛的季节,向大地母亲给予的滋养表达敬意。

大地母亲 


体积极小的稻米,给予极大的馈赠:温饱、安全、滋味、习俗、文化……在“水稻”这一篇章,我们探访了三个农场。越了解稻米,越知道滋养我们的基础在哪里,越会对培育者、耕种者、掌炊者们怀抱钦佩、对大地怀抱敬意。位于上海金山区的“云谷农场”有浓厚的“朴门永续”属性。其创始人黎海涛与同路人期待用自然的耕作方式生产让人吃得安心的、健康的、充满能量的食物,同时营造一种水稻与湿地共生的关系。黎老师在田垄上介绍了稻米的基本信息,以及越多样、越成熟、越可持续的稻米多样性之思。▲云谷农场贵州省黔东南州,“牛耕部落”还传承着以牛粪腐熟为肥料、食物链除虫、原生环境加上生态的种植方式,被称为“中华农耕文明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存地”。其党总支书记“有牛哥”还致力于走村串寨地收集濒临消失地古老种子,并与Abovefarm的创始人Ada一起提出“千种计划”,让部分老品种走上活化之路。

▲牛耕部落及其活化的老种子“黑禾糯”

而在湖州的璞心农场,农场主人王陆良同样执着于稻米老种子的流传,更借着“大地安好是所有生命的福报”“稻田足水慰农心”以及“简净的饮食就是补益”这三个句子,表述了稻米的生境与农心所在。

▲璞心农场

“在地创生”篇里,我们遇见了为土地注入新生的移住者和欲以美学复兴乡土的乡创人士。他们都发掘着土地于种植之外的可能性,“耕作”着一方有自己、有他人的小型生态系统。


在靠近西安市的渔湾村,胡应兵创办鹿柴山集,带领团队在此探索土地美学、自然教育等课题,建设国内第一家可以看见朱鹮的民宿,并开展一连串在地文化实践。我们能为乡村建设带去什么?艺术能改变乡村吗?回看过去的探索,胡应兵说自己找到了答案。

▲渔湾村


在漓江边的古朴村落浪石村,荷兰年轻人Maarten来此旅行后,与同伴找到了一种全然“嵌入”当地生活的方式。修复老宅、开民宿、种植水稻……Laojia老家团队一段关于“连接地道乡土中国”的故事开启了。在云南大墨雨村,李婷婷所创立的“麗日”如今已拥有二十余亩山林果园、三个彝族民居院落、周边耕地及活动空间,每年会迎接一万多人来到村子,用自己具体的行动探索生活的“可持续”。在她看来,“永续”是学会如何从传统与现代中去芜存菁,在危机中走出永续自足之路。


▲ Maarten与浪石村Laojia老家的管家海波在民宿里喝茶。对土地的感受,也来自跨越时空的凝视与传承。在“通道”篇,是故土的丰饶与回响,让搭建城市社区花园的景观设计师与建筑师、分享田园生活方式的美学践行者、回溯乡土风味的纪录片导演、“多元”刻入基因的跨媒体创作者,获知平淡、琐碎、融合背后的意义。他们所专注的事业,是连接外界的通道;他们自己,也成为了通道。

▲北京市房山区龙门口村


上海“四叶草堂”团队把老旧小区旁的荒废用地改造成“社区花园”,提升了社区的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城市的缝隙里找到了一种打造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北京房山区的天开自然农社,是北京少有的地貌丰富的农场,它寄托着因自然而起的“传承心”。


▲社区花园,四叶草堂供图

《早餐中国》总导演王圣志的新纪录片《下饭菜》最近开播了。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正是一系列家常菜和能抵达你我记忆之河深处的细节:飘满菜香的厨房、热气扑腾的食物、与家人围坐一席的时光……▲ 湖北潜江的炒虾球,图片源于《下饭菜》欧阳应霁是位跨媒体的创作者,在他的《香港味道2:街头巷尾民间滋味》中,有句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心所安处即为家。他的家庭与家乡,给予他层次丰富的味觉启蒙;这位游牧者,也见惯滋味之中的情感和文化意涵。怎样在融合中体现不同并找到心安之处?听听这由味道延展开的多元心得。

▲ 欧阳应霁

最后,我们呈现了与大地母亲相关的艺术。那些驻留乡村而“耕种”出的作品,或是凝神于陶土泥胎的器物,总是饱含艺术家与自然的共情;而有些女性则更直接地审视自己作为女儿、母亲、个体所经历的挫折与爱意,透过一棵植物、一缕发丝、一个声音、一帧画面等等来表达思虑。不论“语调”温柔还是硬朗,他们都脉脉含情且具有生命力。▲ “艺术在浮梁” 山籁作品 《半野花园》


▲ “艺术在浮梁”沈烈毅作品《空游云行》


▲ 曲晶作品


▲ 《1987年的妈妈》,妈妈的头发,蔡雅玲,的确良布,100x100x10cm,2016

▲ 邢丹文,《线》Thread,彩色打印 C-print,100 X 56 cm(x 2),2018




Lifestyle Circle可持续生活圈

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离不开设计的助力,以多元视角,探索并建立一个日渐完善的可持续设计·生活方式圈。

 亲子:无所事事的奇妙一天

 


《无所事事的奇妙的一天》(On A Magical Do-Nothing Day)是意大利儿童绘本艺术家Beatrice Alemagna的佳作。这是母女二人到山中小屋度假的一日故事:在被禁止摆弄游戏机后,小女儿气闷地出门,在森林里冒险,最后尽兴而回,和妈妈围桌喝热巧克力。

父母或孩子,在户外或在室内,都很难拥有无所事事的一天,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心无挂碍地嬉闹、观察、倾听或放空,又的确拥有重塑心境的奇效,那是大人的童心归巢,是孩子的朴心释放。于是,我们也试着在家里,体验“无所事事”但拥有仿效、平衡、成长、启迪的奇妙一天……


 设计:振动的云层

 

▲楼板,黄泽林, 2021年, 建筑装置 作品图由黄泽林提供

空气无所不在,流动于身体和自然、建筑和山川之间,如今借助技术,它甚至能被捕捉并通过虚拟平台得以再现。


人们所司空见惯却内涵广阔的空气,吸引了策展人蔡艺璇,她被空气那支撑人类行为乃至整个生态圈的特质触动,并追问着:当“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不断将碳物质和温室气体送入大气,将大气由自然转化为一种人工的产物”之时,空气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们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改变?设计师可以如何介入或者反思过往的调节模式?“设计互联”的展览《振动的云层》应运而生。


▲模糊大楼 Blur Building, 2002年,DS+R建筑事务所  作品图由DS+R建筑事务所提供▲气的纪元Aerocene, Tomás Saraceno, 2016年至今气球、帆布背包、回收塑料瓶、传感装置。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和测量空气质量、压力、湿度和温度的内部和外部传感器,远程操作的照片和摄像机,GPS跟踪器,便携式太阳能电池,远程wifi模块和天线,计算机接口。作品图由Tomás Saraceno提供


此次,我们采访了策展人蔡艺璇、建筑师黄泽林、媒介考古学学者Jussi Parikka和艺术家Abelardo Gil-Fournier,从他们的思虑窥见更多参与展览的各国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们如何化身为“空气观察者”,如何呈现空气之形和以“空气”为喻的所有无形之力:媒介、映射、连接、创造……

▲赵潇潇 《可感的云层》,装置合作艺术家:聂梓伦,特别鸣谢:黎丰祺 提供技术支持

Self

我与我的世界


从心灵、体态、健康、美容等不同角度,展开内在、外在的双重面向。我与我的世界,将更坦诚、融洽、无所不谈。 养生:无时勿忘休

 

“闲暇”不是因为“有空”,而是因为“一种无为的态度和内心的宁静”。当留给自己的闲暇空间因工作或琐事而越来越少时,“闲暇”与“有空”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趋于等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卷”,我们也想说说休息,及伴其而生的闲暇的滋养力。如果某个领域的卓越表现来自于10000个小时的练习,我们很忽略了这10000个小时的精进背后,还有12500个小时的刻意休息和30000个小时的睡眠。休息让处于“待机状态”的我们“主动充电”,以“满血复活”。我们采访了硅谷咨询公司Strategy and Rest(策略与休息)创始人Alex Soojung-Kim Pang博士,向他请教什么是休息以及怎么获得能恢复精力的休息模式。 体态:星期天能有多棒

 

棒球这项运动很容易被小朋友所喜欢,因为拿起东西丢出去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它需要球手具备全面的思考、判断能力,因此被称为“绿茵场上的国际象棋”。Jack叔叔和Wendy姐从童年起便有棒球情结。他们退休后安养于杭州良渚文化村,最初只是约邻居打棒球,后来发展为带着周边的邻里家庭们玩棒球——爸爸和孩子一起来,Jack叔叔则是爸爸们的教练。

 

2年前,这支规模可观的亲子球队遇上了场地“危机”,爸爸们干脆从勘察、谈判、筹资开始,将一片荒凉的废弃厂区改造为送给孩子们的“举父棒球场”,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座标准棒球场。


 

如今,每周日早上,Jack叔叔和Wendy姐以及数十个与棒球结缘的家庭,都会赶往那片绿色的“大扇形”,这场“约定”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应邀去观摩他们的家庭棒球日。在“举父”,棒球是共同语言,父母与孩子也看到了成长的更多面。他们的星期天被蓬勃的快乐填满。





Sustainable Journey

理想的远方


寻找一个理想的远方,继续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看过世界,才有视野。 目的地:浙地草木记 


有人喜欢刷剧,还有人喜欢“刷山”。“刷山”是植物爱好者的口头语,指的是像刷子一样刷过每寸山野,其目的不在于征服、克服、挑战,而是体验过程——深入观察、记录珍稀植物或是心中目标物种的过程。


这次,我们跟随植物爱好者小山的脚步,在浙江宁海一带的龙宫古村刷山。宁海是宁波市辖县,而宁波自古便是植物猎人/专家们的重要标本采集点,山川、平原和海岸线的交织使得此地气候分明且孕育着多种跨亚热带、温带的植物种类。


▲ 闽槐

 

和擅长“拈花惹草”的人进山野结识草木,会有日光之下皆老友的喜悦,而透过他们的指引,我们接收自然讯息的感官也更敏锐、更具方向。因此,我们还向更多的植物爱好者们讨要了不同的浙地刷山路线,向着适合研习草木的自然教室出发吧! 在路上:自然藏有万卷书 ▲ 勘察加棕熊在争食


自然藏有万卷书,若要让这书本抵达人心,还是得通过“在自然中习得”的过程吧。人们带着怎样的出发点来体验自然教育?常与自然接触的孩子就更善良吗?在感知自然时,人们领悟、思考的到底是什么?在城市里,怎样亲近自然?我们采访了三位对亲子自然教育有诸多心得的专业人士:“百家游学会”常务董事青梅、植物私塾创办人张新宇、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专业出境领队/自然旅行随团顾问沈梅华,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已奔走了多年。




LONGHAS ORIGINS SHOP虚拟概念商店符合LOHAS定义的设计品,一定能被长久使用。因此我们开设固定栏目THE LONGHAS虚拟概念商店,每期主题式地呈现具有可持续理念的商品,希望最终构建一个关注长效设计与公平贸易的网络。让阳光黄、清爽蓝、甜蜜粉等极有盛放意味的缤纷色彩常伴左右,沉浸于具有微醺质感的夏日时光吧!◐ 图_各稿件摄影师拍摄,或经受访者供图


更多好内容,欢迎继续订阅《LOHAS乐活》杂志全年,成为一个健康、活力与充满正向能量的LOHASER!


来自乐活岛的召唤 | 2021年1&2月刊


12座小城生活指南 | 2021年3&4月刊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GWP100 vol.48 | 对话王雪孺:浪而不废的美好生活
下一篇
乐活亲子 | 把简单的食材做成“仪式感满满的”儿童餐吧!
乐羊羊 2021-06-10 22:56:35
今年二十岁的大女儿Linda两年前医学硕士毕业后从巴塞罗那回家,继续钻研中医。小女儿Vanda如今是一名演员。这个名字取自万代兰。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