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迎来一年中最闷热的“三伏天”。伏天虽煎熬,却也是个不可错过的养生时机。借着夏天里旺盛的阳气来驱散寒邪,这是千百年来都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
冬病夏治三伏灸
______
“三伏灸”是最具代表性的“冬病夏治”疗法,指在三伏之时,以灸的方法治疗和预防一些冬季好发的虚寒性疾病。冬病夏治的原理是《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原则:夏天,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体都处于阳气最盛的时期,借此机会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对虚寒性问题有很好的疗效。
『 2016年的三伏 』
初伏:2016年7月17日~2016年7月26日
中伏:2016年7月27日~2016年8月15日
末伏:2016年8月16日~2016年8月25日
金小新
80后小中医,方寸山中医乐知社中医讲师。
方寸山(微信号):jus-tao
隔姜灸的方法
______
隔姜灸和贴敷是三伏灸的常用方法。其中,隔姜灸是将艾柱置于姜片上进行艾灸的方法。生姜辛温,有散寒发表、通经活络、调和营卫等功用,用姜片艾灸,更助温养筋脉的效果。隔姜灸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在家中进行,不妨利用“三伏”这个契机,给自己或家人做一次“冬病夏治”的保养。
▲ Step1
选取新鲜的老姜,切呈厚2~3mm的姜片,用三棱针(可用牙签代替)扎若干个小孔。哮喘选隔蒜灸效果更佳,神阙穴还可以选择隔盐灸。
▲ Step2
将艾绒做成大小适宜的锥或柱状,置于姜片上。
▲ Step3
将放有艾柱的姜片置于需要施灸的穴位,用点燃的线香点燃艾绒。若皮肤出现灼痛感,可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姜片继续灸,每次灸5~10柱。
▲ Step4
“三伏灸”选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若不便使用隔姜灸,还可以选用木制的艾灸盒或铜制随身灸等道具,铜盒也可以加入姜片加强效果。
常见病症的施灸方法
______
三伏灸针对的是“冬病”,适用于跟阳虚寒凝相关的问题,如脾胃虚寒、关节痛、虚寒头痛、宫寒引起的痛经、空调引发的肩颈酸痛等等,以及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基本。这些问题通常伴随面白、怕冷,受寒后问题加重,得温则缓解。需要注意的是,一切热性疾病或体质偏热的人都不宜用三伏灸。这里介绍一些常见问题的施灸方法。
❶
痛经
痛经有多种类型,其中由寒湿凝滞引起的情况是可以灸关元穴来缓解。寒湿凝滞痛经表现为: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伴随着怕冷和身体其他部位疼痛,热敷能够缓解。而胀痛或带有灼热感,月经暗红有血块的情况则不适合隔姜灸。
关元: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四指并拢为3寸)。
❷
脾胃虚寒
现代人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如过食生冷、暴饮暴食,加上过度疲劳、精神压力,常有脾胃虚寒的问题,表现为胃部隐隐作痛,得温或按可缓解,劳累或吃生冷食物后加重,手脚偏凉,大便稀溏等。可以灸神阙加足三里穴以治疗。神阙可选隔盐灸。
神阙:位于肚脐正中央。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的凹陷往下3寸的位置。
❸
过敏性鼻炎
尘螨、花粉、冷空气和一些食物都是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过敏源。中医认为这主要与肺脾肾阳气亏虚有关,卫表不固,因此无法抵挡寒气、花粉等邪气侵袭,导致阵发性的喷嚏、鼻痒、清水鼻涕。可灸中脘、足三里穴。
中脘: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膝盖下的凹陷往下3寸的位置。
❹
哮喘
哮喘是冬病夏治最常见的例子,但哮喘在中医辨证中有寒热虚实的分型,其中以寒症适用三伏灸。寒症多见面色苍白、手脚不温、咳嗽气促、痰稀薄如泡沫。可灸定喘、肺俞穴,一般需连续三年坚持三伏灸。治哮喘可选择隔蒜灸,因肺对应白色,蒜可加强治疗肺病的效果。
定喘: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低头,后颈最高突起为第7颈椎。)
肺腧: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第7颈椎向下数3个椎体为第3胸椎;肩胛骨内侧边缘与脊柱之间距离3寸,连线中点即为脊柱旁开1.5寸。)
扩展阅读
艾灸前后的注意事项
1、体质偏热或患有热性疾病的人,女生例假期间、过度疲劳、大饥大饱都不适合艾灸。
2、饭后1小时(清淡饮食)以上才可进行艾灸,并且行灸时需保持心情舒缓平静。
3、艾灸完后,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故应该注意防风保暖,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4、灸完后可多喝水以补充水分,帮助排毒。但注意要喝温开水,不能喝冷水。
5、初次尝试艾灸者需注意循序渐进,掌握好刺激量及行灸时间。
图文编辑自《LOHAS乐活》杂志2015年7月刊
文 ichika
图 庄怡辰
插图 Melons
亭亭净植,U Jewelry 莲花禅意饰品
点击上图,进入“日子byLOHAS”微店
搜索生活好物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