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底气 | 专栏





年岁大的人那段岁月就是底气,有手艺的人祖传的手艺就是底气,无所事事的人因为没有欲望更显底气。

——三观



阳光穿过老骑楼洒了半条石板路,漳州老街的居民们开始按自己的节奏“忙”起来。


他们穿戴整齐,男士们将衬衫塞进西裤,微微腆着肚子,一双尖头皮鞋擦得油亮,一头银里带黑的头发整齐拢在脑后。这是早年出门做生意,后来回了老街的居民。


长在老街的老爷子们喜欢白背心外头敞着件蓝衬衫,主妇们通常着花色丰富的丝质上衣或连衣裙。


这是他们的早上,照例,不少男女老少踩一辆掉漆的自行车,晃晃悠悠地去特定的老店吃早食。


闽南人的早餐可选实在太多,刚打的草鱼片成片在滚汤里捞一下,放一勺粒粒分明的白粥,出锅了洒上萝卜干;指头长的粉丝早就捞好,等你点上猪皮猪肺鹌鹑蛋,加一勺老嫩适中的豆花小锅里煮一煮,“啪”一声放你跟前;选好了配菜煮好了面,一勺子沙茶下去浮上来两只金黄蛋饺……


他们往往一个人不多说话,操着闽南话吃什么点什么干净利落不拖沓。老板们则趁着点菜的功夫停下手中的活,几秒内点完又忙碌起来。


他们没什么表情,一双眼睛看着你等着你,你要是问一句“有什么推荐的?”老板得怼你一句,“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还得是清晨大家伙心情正好的时候,要是到了晚上,有些老店里人挤人,点菜超过30秒,她就得靠在后面的墙上给你翻俩白眼。


食物好吃不愁食客,老店门前越排越长的队伍就是他们大白眼宽嗓门的底气。

 

由几支主街和十来道小巷撑起来的老街区至今依然带着浓重的生活气息。早食过后,他们中的有些人开始开门做生意。卖肉的堂而皇之在街角处理大猪头,卖木具的移开门板露出里面的蒲扇和老月饼模子,卖香的铺子细细长长像一根牙签挤在骑楼角落。


他们在门前支起小桌子小椅子,一套潮汕功夫茶具,一个煮水壶,一家子清闲的都在这了,这个茶摊得支一整天,从早到晚直到关门收铺。你要买东西?自己看,看好了起来给你打包收钱——似乎喝茶聊天才是正事,摆摊只是顺道为之。


往前拐进路宽一米五的小巷子里,大家伙十来点开起了门窗,留个铁杆子,打开电视泡一壶茶,找一张合适的椅子窝着,将脚翘在塑料凳上。对门的俩人头对头窝着,偶尔闲谈几句,下午一块打盹。


漳州人不能缺茶,除了家里茶不停外,外头大大小小的“茶摊子”躲在小巷子里,蓝色的塑料椅让你整个人可以瘫在里头,一杯茶一根烟快乐似神仙。也有“牌摊子”,走街串巷卖豆腐的卖菜的把三轮车一放,躲在里头打牌。


这时候就用上了旧年时候的开水瓶,灌一瓶子水,牌摊子角落放一套茶具,打牌的间隙不忘喝茶。这个场景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五六点,期间人来来往往,但摊子从未淡过。

 

我想任何一个人走在这样的街道里都得感慨一句:一个人竟然可以活得这么自在?


大街是你的,巷子是你的,世界是你的,但我是我的。管他是不是在马路中间,鞋子不舒服就扶着自行车抖沙子;管他世界多嘈杂,亭子底下没人就可以横躺着打盹;管他买不买东西,谁还少那十来块钱!


这种自在的底气不知从何而来。如果说是年岁,那那些三十来岁的中年汉子亦混迹其中;如果说是手艺,但总有小大半人无所事事。后来细想,年岁大的人那段岁月就是底气,有手艺的人祖传的手艺就是底气,无所事事的人因为没有欲望更显底气。


这些有着不同底气的人聚集在这里,令这个老街区显得平和但生动,自在却井然有序,它包容所有的“自在”终于让每个投身进去的人感受到一天两天的惬意松散。

 

我的自在更像是晚上八九点的老街。各大排挡大开,各色觅食的人涌进来,大马路旁边没有了茶摊子多了食摊子。这些人在外面工作了一天后回到老街找一家破旧的老店就着酸甜的腌萝卜吃一碟蚵煎,再食一碗浓稠的海蛎汤——少了白日里的从容的慢悠悠,只有出笼的迫切的自在。


而在这样嘈杂的夜晚,我又想起下午老街三点半的公园。那些跳舞的主妇,睡觉的老爷子,咿咿呀呀唱着歌的南音班子。那些听戏的人,他们有些一排排坐在台阶上的人一人一张小红凳,有些抱着膝盖坐在亭子的石凳上,有老爷爷翘着腿一手撑着脑袋,渴了倒上茶,困了打个盹,太阳从脚丫子晒到他们的秃脑袋。


这样的人,有什么能阻挡住他们的小自在呢?大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的,也就是这股旁若无人地自在的底气。

 

原文载于《LOHAS乐活》2018年12月刊

作者 | 三观

插画 | polly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环保|自然|简单|健康

更多有趣故事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看个真人秀,不“尬”行不行? | 当公益遇到明星

2个0.5公升的玻璃罐,装着我和男友3个月的所有垃圾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天堂电影院:有光的地方,就是天堂
下一篇
哇~佛系年轻人的养生禁忌大全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