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大理的日本六太郎

从大理回来近一个月,看那边朋友的微信朋友圈,简直是一种折磨……这次匆忙的行程,抽空去拜访了原本想收入进《发现云南》的一对旅居大理的日本夫妻,他们刚迎来第三个新生命,在苍山下的朴素生活仍旧是烤着太阳,种着地,自给自足。


1.jpg



· 他们都叫我:资深大理人 ·

 我只是在这稳定生活 


2.jpg


去年编辑Sarah去大理采访,第一次见到六太郎,是在大理柴米多农场餐厅的美食市集上。他不紧不慢地做着拉面,自得,每次来赶集,就只卖固定的碗数,卖完为止。


3.jpg


吃完拉面,得到同意,Sarah和摄影师跟着去了他在银桥镇的家。这是这个来自日本千叶的新大理人,在大理生活七年的第三个住处。


4.jpg


这次的拜访,根据六太郎给的地址坐标,我走进了银桥镇。老村子正在进行好家庭评选,基本户户都挂了 “好媳妇”、“好婆婆” 的牌。


坐标的目的地,是一间名叫净地的禅修旅店(这家下回单独介绍)他说:“到了那个门口,就给我打电话吧!”


5.jpg


车开到山半腰,在村民的指点下,停车下车,继续步行。


终于来到了原本是一所荒弃小学校舍的 “净地”。没过多久,六太郎就从一旁的小道里出来了。


一见面,他就说:“叫我六吧,朋友都这么叫我,现在大理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六太郎、六郎、太郎,很多很多……”


6.jpg


于是跟着他,我们仿佛钻入了更深的大理,更深的银桥。



· 流浪和旅行是一回事吗?·

 浪着浪着就安定了 


7.jpg


六的家门口挂着一排彩色小幡旗,是他在泰国时买的,也是在那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太太阿雅。


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开始了 “流浪” 的人生,边走边学边玩。因为好性格,每到一个新地方,都能结交到有趣的朋友。


8.jpg


有时,他也会尝试 “工换宿” 的旅行。住在房东家,帮忙打杂,因此学了不少手艺。比如种菜、榨油、做木工、盖房子、排暖气、砌披萨炉……


9.jpg

▲ 两个多月前,六和阿雅刚刚迎接来第三个宝宝


七年前,阿雅的意外怀孕,让六有了人生第一次的 “方向犹豫”:回日本,还是继续?最后他们还是选择安生在了大理,组成家庭。


10.jpg

▲ 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六的画家朋友给画的肖像


由于不通中文,六托人从日本买回自然分娩的书,自己在家替阿雅接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一开始也特别紧张,但学习了以后觉得还好。没什么特别,都是以前的人做的事情,只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怎么做了。”


11.jpg


孩子出生后,六和阿雅搬了几次家,从古城边逐渐搬到更远的半山银桥镇。租下一座白族院子。


12.jpg


在他们搬进来前,这个院子早就荒废了。因为日晒厉害,屋顶还长出了不少仙人掌,村里有些老宅墙头还竖着龙舌兰。


六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将院子里无法居住的问题进行重修和改善,就连电,也是他自己想办法去通的。


13.jpg


他在院子里建了一间新的卫浴间,自己装上了太阳能电板,以帮助家人能有方便、清洁和温暖的洗浴。


14.jpg


他还砌了一座披萨炉,去的时候正在和一些 “土+草” 的泥料,打算在炉子外面加一层保暖。


15.jpg


跟着六进门,发现院子里正在做味增,三口大桶锅里烧着翻滚的黄豆,盖子一开,香得不得了!


16.jpg


黄豆烧好后,就要用他自制的酒曲,用来发酵味增了。


17.jpg


做一次味增大概要一年的时间,完成后六会带去市集上销售,他也酿米酒,太太则会做一些日式料理和腌渍菜。


19.jpg

▲ 热闹的每月一次柴米多大市集


问起市集,这次六说他现在只去赶每月那次最大的市集了,因为在忙着做乐器,和给朋友帮忙做DJ。


20.jpg


说着,他领我去院子的二楼,拿出一只刚做完的 “笛巨”(Digeridoo,澳洲原著名传统乐器)吹起了起来。比起去年我们采访时他秀的那支,要更精细,音色也好。


21.jpg


我探头一看,二楼的暖气,也是他自己动手排的,用最原始的铁皮管子。“功能达成”,是六太郎对自己所有手工活的要求。


“尽可能用当地材料,尽可能是旧的或者废弃的材料,只要它们能完成作用。”


22.jpg


孩子最喜欢的篮球架,也是六太郎在菜场和修葺厂里拣回的 “垃圾” 巧手重生的。



· 自足耕食,永续生活 ·

 离土地更近一些 


24.jpg


六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中文,可他的口语非常流利。七年来,他已经很好地融入大理、融入这里的自然生活,并与土地相生。


25.jpg


他在后院养鸡,鸡蛋是留着自己吃的,有时阿雅会做一些鸡肉料理去市集上卖。


26.jpg


离家不远处,六又领了块菜地,地不大,分成了许多小块,分别以 “无为” 的自然农法种着番茄、菠菜、卷心菜,以及少见的心里美(萝卜)、牛蒡、紫苏等等,不施任何化肥或有机肥。


27.jpg


平日基本上都是六一人打理,“很辛苦,当然也很自然,幸福。” 


28.jpg


虽然菜地产出不大,但好在他种菜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一家人三餐的需求。只有在旺季有些剩余才会去市集上分享。


29.jpg


每次收成后,六都会把一部分的食物晒干,刨出种子,留给下一季播种,在分隔出的土地上,他遵循 “轮作” 原则,给土地以合理的能量交换。


30.jpg


市集上,六还会把食物的种子,分装成小包,销售给有需要的人。尤其是一些罕见的品种。


31.jpg


火麻是城市里不多见的食材,六将火麻籽榨油,这样的火麻油既可以吃,也可以制作成天然的护肤品。


32.jpg


而榨过油的火麻籽壳,一部分六用来喂鸡,一部分就研磨成细粉,加入面粉可以做成饼干和面包,还可以撒在酸奶上直接吃。


33.jpg

▲ 小时候六住在城里,没有农耕经验,一样吃着泡面和快餐


六说,他期待的不仅是自己家人或大理的朋友能达成这种 “自给自足” 的状态,而是很多大城市里的人也可以自己做简单的家庭菜园。


“当你感受到食物入口的不同,想法也会改变,我希望看到这样的改变,我们都能自己做点什么,不要全部依赖商业体系里的工业生产。”


34.jpg


的确,在当下无论是稻田里的庄稼,还是人类的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一个巨大而无形的体系。我们的创造力就在被这种体系削弱。


当农业耕作生产被专业化和职业化,需要弥合的不仅是土地被剥夺多样性种植后所造成的营养断层,还有耕种者逐渐丧失的非工业能力(包括了自然感受力和自我疗愈力)。


35.jpg


而我所好奇和向往的六的生活,无疑是在繁华纷扰的面前,展示了生命原本的面貌和生活朴素的画像。


它简单又复杂,却让人思考。


本文部分图文自《LOHAS乐活》2017年6月刊

编辑_伍娇,撰文_顾妍、伍娇,图_方磊



banner.jpg

18年订阅赠送.jpg

全年订阅 好礼相赠



*本站内容欢迎分享,转载请以超链接形式注明内容来自本站,但拒绝有商业目的的转载!

上一篇
月相是你所不知的人体晴雨表
下一篇
大雪鹅毛飞,今天喝汤没?|煲炖收藏帖